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简历里的树》

    发布时间:2025-08-06 阅读:
    来源:余平乐/安徽中医药大学

林野的书桌前贴着一张 Excel 表,列着三十家目标公司的截止日期,每一行都用红笔标注着 “已投” 或 “待优化”。他的简历是宿舍里的 “范本”—— 绩点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校园活动的描述用了三个加粗的成果数据,连社会实践的照片都裁成了统一的圆角矩形。可投出去的邮件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只收到一句 “感谢关注,我们会进一步评估”。

“问题出在哪?” 他对着电脑屏幕皱眉。同专业的学姐保研了,室友靠着家里的关系进了大厂,只有他像被困在玻璃屋里,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找不到推门的把手。那天傍晚,他在图书馆闭馆前翻到一本 1987 年的林业笔记,封面上写着 “种树者手记”。
笔记的主人叫老周,是位林场技术员。他在第一页画了两棵树:一棵树干笔直,枝叶修剪得整整齐齐,旁边写着 “苗圃里的树,好看,却经不住山风”;另一棵歪歪扭扭,根系在泥土里盘成复杂的网,旁边标着 “野山松,第一年抽条慢,第五年能挡暴雨”。
林野的心猛地跳了一下。他想起自己为了让简历 “好看”,把选修课的 “森林培育学” 改成了 “生态系统建模”,把小组作业里负责的 “资料整理” 说成 “项目统筹”。就像老周笔下那棵苗圃里的树,他忙着修剪枝叶,却忘了扎根。
第二天,林野删掉了简历里所有浮夸的修饰。他在 “技能” 栏里如实写下:“会用 Excel 做基础数据分析,能独立完成文献综述,正在自学 Python 爬虫(附练习代码链接)”。他给一家环保 NGO 写了封邮件,没有提自己的绩点,只说:“我跟着老师做过湿地植物调查,发现你们正在做城市绿道项目,或许我的野外采样经验能帮上忙。”
三天后,NGO 的负责人回复了:“我们不需要‘全能选手’,但需要愿意蹲在草丛里数三小时蒲公英的人。”
实习的第一天,林野被派去城郊的湿地公园。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他蹲在地上记录植物种类,手指被苍耳勾住了好几次。午休时,他坐在长椅上翻那本林业笔记,看到老周写:“三月栽树,四月看芽,五月盼雨,可树有树的节奏。你急着让它开花,它可能连根都不敢往深里扎。”
傍晚整理数据时,他发现自己记录的样方数据和卫星遥感图对不上。负责人走过来,指着其中一处:“这里是洼地,水多,芦苇长得密,遥感图容易误判。你能发现这个,比简历上写‘精通数据分析’有用。”
那天晚上,林野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沾着泥土的笔记本上,画着两棵树 —— 一棵是曾经的简历,一棵是现在的自己。配文写着:“原来世界要的不是一张完美的标签,而是你敢说‘我在这里,我能生长’。”
后来,林野在 NGO 的实习结了项,他负责的湿地植物数据库被做成了科普手册。有天收到老周的回信(笔记里夹着地址),老人说:“树长得直不直不重要,重要的是风来的时候,它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林野望着窗外的梧桐树,突然明白:所谓找实习,不过是找一片愿意让你扎根的土壤。而真正的准备,从来不是向世界证明你有多 “好”,而是让自己相信:就算此刻只是一棵幼苗,也有向着阳光生长的勇气。
文/余平乐
哲理故事推荐
  • 《简历里的树》
  • 大三学生林野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实习,把简历改得像精致的艺术品,却在一次次碰壁后陷入迷茫。直到他在图书馆角落发现一本泛黄的
  • 2025-08-06
  • 《书脊上的光痕》
  • 在静谧的大学图书馆一角,阳光常驻的橡木桌旁,学生陈默发现了一本旧艺术史书籍书脊内侧的秘密——一道光滑的凹痕与一行二十多年
  • 2025-08-05
  • 药治田畴:科学施用护丰登
  • 为助力乡村农业绿色发展,向村民普及科学施药知识,特撰《药治田畴:科学施用护丰登》一文。文章以通俗语言,将农药比作农耕“守
  • 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