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发布时间:2025-01-0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艾米莉·狄金森
  “孔乙己市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现在再读这句话,我才能够真正与之共情。
   19世纪末的清朝,政府黑暗腐败,压榨底层劳动人民,民不聊生,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仍旧在中国的土地上盛行。无数穷困潦倒处于下层的知识分子依旧渴望通过科举制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小说中的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
   孔乙己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其一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八股取士早已禁锢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一个没有属于自己思想感情的木偶,被束缚在孔孟之道中,只能循规蹈矩的遵守前人留下的迂腐思想。他们视科举为打开自己人生殿堂的钥匙,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押付在一年又一年的科举考试上,但往往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进阶,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也只能是徒劳无果,悔憾终身。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既是孔乙己的悲剧,也是时代背景之下国家的悲剧。
   其二则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在文章中一共描写了三次众人对孔乙己的哄笑,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次,那时孔乙己已经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当他再次来到咸亨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坐在一个蒲包上,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对于众人的取笑,他只能面露恳求,最后在众人的说笑中,坐着用双手慢慢走去了。在文中,人们将孔乙己的不幸作为取笑的材料,即使在他肉体受到极大的摧残时,仍旧不愿意放过他,给予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关怀,孔乙己的痛苦最后都将会转化为那些看客的愉快和满足。这对于孔乙己来说又何尝不是精神上的折磨。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想表达的当时中国社会世情的凉薄和残酷。
   然在我个人看来,造成悲剧的最大原因就是孔乙己自身的主观性。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然而他精神上的麻木不仁才是他最可悲之处。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却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通人高人一等。“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觉得自己比短衣帮的人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但他既不属于下层的穷苦百姓也同样不属于上层阶级。他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破又脏,似乎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但他偏偏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惹得众人哄堂大笑。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地交织,又相互冲突,不甘于现实的落魄,却又脱离了真实的自我,这又何尝不是他真正的可悲之处?
   反观现当下的我们,大多数人好像也像极了书中的孔乙己,学历不仅仅成为了一块敲门砖,好像也变成了大多数人下不去的高台,更像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正如中岛敦在《山月记》中写道“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我想这就是我们当下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但无论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还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背后透露出世俗对读书人的禁锢与无奈,都不应该是我们人生故事的终点,学习重要的应是在当中找到全新的自我,通过读书,充实我们的灵魂,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发现除了六便士以外还有皎洁的月亮。
   希望我们都有脱下长衫的勇气,活出真实的自我。
作者:黄雯 来源:泰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