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科举制度的局限

发布时间:2024-08-3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历代选材取士的制度。虽然科举制度有一定选贤举能的作用,但官宦世家的干预、过于单一的选人标准等等,都成为了阻碍科举发展,甚至后期阻碍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儒林外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便是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典型形象。在中举之前,范进的生活穷困潦倒,靠老丈人的救济为生,被一众亲人和邻居瞧不起,甚至连米也借不到。放榜那日,范进正在集市上卖母鸡买米救急。尤其可突出范进之贫。但当中了举后,似乎一天之间一切都变了:邻居纷纷来送蛋送米,甚至送银票、送房子。范进兴奋不已,新晋举人居然犯了“癫病”。短短几个月,范进就从身份低微、缺银少粮,成为了一个人人尊重,奴仆成群的“上等人”。一次考试便让一个人、一个家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要通过这等考试,范进花了至少三十多年。事件中更为讽刺的便属中举前后人们态度的变化了。张乡绅从对范进不屑一一顾,到登门拜访、主动巴结。此种颇具戏剧性的态度转变,让整篇文章充满了讽刺意味。质疑科举的实际成效,讽刺社会的腐朽阿谀。
       而在《聊斋志异》中对于科举的描写,则更多表现在科举考试的不公正性与该制度带给读书人的悲剧。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却最终“困于名场”,郁郁不得志而死。这就深刻体现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局限性。不懂变通,没有多方面因素来选拔人才的测试,是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的。又比如王子安,因为太过渴求考取功名以至于梦见报马临门,出尽了洋相。作者对于这些读书人的描写,既是讽刺,但更多的是对于他们的同情。
       《儒林外史》在讽刺科举时多是通过批判故事中的具体人物从而影射批判整个科举制度,通过他们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反映科举带给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而《聊斋志异》则更多是通过梦境和志怪故事来叙述读书人经历的悲惨和不公,通过反衬等更为间接的手段来充分映射世人,颇具讽刺意味,以此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与腐朽。二者对于封建科举制都是持一个批判与讽刺的态度,但方式方法有些许不同。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从而表达出对于百姓的同情与自身怀有的醒世原则、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改革该制度的苗头与观望。
 
 
作者:王悦, 杨程旻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爱情咏叹调
  •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她在舞会
  • 08-30
  • 科举制度的局限
  •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历代选材取士的制度。虽然科举制度有一定选贤举能的作用,但官宦世家的干预、过于单一的选人标准等等,都成为了阻碍
  • 08-30
  • 爱情、哀怨与抗争
  • 爱玲与冯沅君,相同时期的两位才女,都为女性文学的发展、为女性权利的维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爱情的
  • 08-30
  • 以人才之力,创科技新强
  • 人才固然重要,因为人是一国之本。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所以人在引导与教育下,可以进行创新性思想的培育与自己主动的创新创
  • 08-30
  • 文化自信——以黄梅戏为例
  • 文化自信,以己文化为基,以己文化为荣。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毋庸置疑是博大精深的。近几十年来,中国对于文化的保护与重视
  • 08-30
  • 四季华章:泰山画卷
  • 泰山,华夏之魂,自然与文化的交响。春绿夏翠,秋红冬雪,四季更迭中展露无尽风华。山川壮丽,云海苍茫,登顶之巅,心胸豁然开朗,历史
  • 08-30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亦可知远行坦途究竟在何方,究竟该如何走。苏联解体了,但苏联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今日却仍然受用。坚持社会主义发
  • 08-30
  • 读《父亲的病》有感
  • 庸医误人,自古便是如此。《父亲的病》,却又不只是父亲的病,而是“我”呐喊着的,却没有办法治好的整个社会的病。
  • 08-3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