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徵四失论的智慧之道
“岁月骛过,山陵侵远”,时代的浪潮袭卷而过,裹挟着职业变迁的前景向多元化趋势进发,传统职业有些许消失,新兴职业层出不穷,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身处学术殿堂的中医学子,应在中医药典籍的指引下,不断探寻中医药藏书文化特色。
《黄帝内经》是以对话的形式向读者阐明医理,这部经典距今成书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接下来,我们将以故事的形式重启《黄帝内经》,带领大家挖掘其中的智慧,一同找寻指引现代生活的启示。
关于《黄帝内经》的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据说它曾在我国失而复得,而这得益于一位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这鉴真和尚是一位中日友谊的缔造者,他为了出使日本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牺牲,甚至最终双目失明。到了晚年他终于成功地度过了太平洋,到达琉球半岛,也就是如今的日本,同时他把中国的许多东西传播了过去,其中便有《黄帝内经》。后来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与朝鲜同为中国的附属国,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易,日本很可能又将《黄帝内经》传递给了朝鲜。
到了宋朝时期,中国在重新整理《黄帝内经》时发现缺失甚多,其中《素问》只剩些许内容,而《灵枢》早已全部遗失,这时大家才察觉到中医典籍丢失的严重性。那这可如何是好呢?又该去哪里找寻呢?
回望那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之一,相较而言,在朝鲜人眼中,中国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治理国家的能力也是令他们钦佩,便一直想要学习中国的治国之法。当听说中国想要寻回《黄帝内经》全本,他们认为机会来了,便向中国提出要求,用中国的治国之法与《黄帝内经》进行交换。
但这时,大学士苏东坡坚决反对道,《黄帝内经》本就属于中国,怎能以此为交换的凭借。然而,在皇帝与大臣们一番激烈讨论之后,觉得苏东坡的想法不能体现大国的胸怀,认为中国作为大国当然可以满足朝鲜的要求,最终同意交换,把《黄帝内经》换回了中国,也有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全本《黄帝内经》。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黄帝与雷公曾有过这样一段深入人心的对话。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黄帝将这四方面称为“徵四失”,并将其作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后世编撰,进而形成了《黄帝内经·徵四失论》。
而在唐朝时期,有这样一位中医典范,他用毕生行医之道印证了此徵四失论。
探赜医理,阴阳逆从
孙思邈,这位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医师,毕生致力于医学与百家学说的钻研。他穿越时光的尘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医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岁月如歌,百年如梦,孙思邈的智慧如同陈年的佳酿,愈发醇厚。
在他的百岁高龄之时,他的医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形成了一套精辟独到的医学理论。他深信,大自然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孕育着四时五行,寒暑交替,万物生长,这一切都有其内在的变化规律。
而人体,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五脏六腑,呼吸吐纳,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维持着生命的律动。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阴阳失调,疾病便会乘虚而入。
孙思邈认为,医生的职责便是调节和把握这种平衡,用药物、针灸等手段,引导身体回到健康的状态。他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孙思邈从不迷信鬼、神、天,他反对宿命论,坚信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定。他认为,只要人们善于“妙解”和调理自己的身体,就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的这些理论,在当时的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堪称全新的科学理论,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孙思邈的智慧和勇气,让人们看到了医学的无限可能,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孙思邈妙解阴阳的角度讲述了阴阳逆从的重要性。知道只有顺应自然,调理身心,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有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对于行医者来说,便是诊断疾病时,首先要辨别阴阳,用阴阳来认识医学的具体问题,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这种智慧,放眼现在依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养生的重要性,导致身心疲惫,疾病缠身。因此,我们理应借鉴古人的养生智慧,关注身心健康,追寻更加幸福的生活。
深耕细作,积德累功
由于长安有周、秦、西汉等先后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在孙思邈定居京城长安期间,城内保存了许多丰富的经典古籍,他得以接触到大量的宫廷古籍珍藏,饱览医学经典著作。孙思邈走进书库,大开眼界,他“忘寝与食,讨幽探微”,尽情地吸取文、哲、史、医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而这一时期的读书生活,也对孙思邈日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孙思邈曾说:凡欲为大医,不仅要熟读医学著作,还要涉猎群书,精通《庄》、《老》、《周易》、天文地理、五经三史等。当然,孙思邈也以本身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实践了自己的上述观点。
这是在向大家强调学术求精的重要性,“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如今社会生活疾速变迁,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科技进步引发新一轮人工智能的热潮,专业人士以此预测传统职业不断消亡的时间年表,技术对人工的可替代性 固然能挤压 低素质劳动力 和 机械呆板工作从事者 的发展空间,但我们相信,当我们做到精益求精,因人施治、对症下药的中医,永远不会被冰冷沉默、不近人情的机器所替代。
我们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时刻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积极参与临床工作,通过实践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和判断力。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每一次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
了解学习了药王孙思邈的医理与习医要点,我们再来一同看看在孙思邈的行医过程中,他是如何以人为本,关爱患者,发挥高超医术、展现高尚医德的呢?
三因制宜,本盛末荣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征战中,被敌军困于一座山头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由于体困头晕,把头上所戴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误看成一条小蛇,之后总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待班师回朝后,他越想越觉得恶心,进而呕吐,竟成疾病。宫中太医用药几剂,均不能愈。魏征又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腹中并无异物,便苦苦思索道,若当真有蛇吞进肚子,症状应更严重,但实则不然,应是唐太宗因幻觉而忧惑,实为心理疾病。于是他先开了安神之药,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又叫人打来一盆水,再请唐太宗一看。唐太宗在盆水中一看龙纹倒影,恍然大悟,自此疑虑消除,疾病自然得愈。
此篇故事讲述了三因制宜的重要性,即因时、因地、因人。若医生医术不精,不能在诊察时准确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病情与病因,反而会导致患者病情加剧,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如《灵枢·终始》中所告诫的:“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如若因为没有认真诊察患者病情便随意治疗而导致患者身体遭受损伤摧残,使患者正气耗损、脑髓消耗、真气耗散的医疗失误是为医者应该坚决杜绝的。
治病求本,涂歌邑诵
相传,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几个富翁同时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只见脚与小腿日趋浮肿,浑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众医诊治均束手无策,急忙请来孙思邈诊治。但经药石下肚,仍不见转机,孙思邈难揭其谜,终日甚感不安。
有一天,严太守恰患此病,也请了孙思邈诊治。为了查明病因,他住进严府中仔细观察了十几天,只见严太守的贴身家仆也同样精神萎靡不振,下肢浮肿,仅仅症状较严太守轻些。孙思邈仍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厨房内调查,厨师说严太守不喜大鱼大肉,而对粮食精制极其讲究,发现太守只将反复加工 精碾细磨后的米面作为主粮。
随后孙思邈又去拜访了其它几位同样症状的富翁,发现他们同样喜食精粮。这时孙思邈便领悟到了其中玄妙,他立即建议严太守将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粮糙米,再用细谷糠、麦麸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后这疑难奇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所有病人精神好转,浮肿消退。消息一经传出,长安城内外皆是震惊,无人不赞扬孙思邈当真是天下神医!
孙思邈将谜揭穿,用食疗成功治愈了 因精粮引起的“脚气病”,此案在他潜心编写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这《千金要方》中收载有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共计154种食物和性味、功能及主治病症的内容,最先提出用食物治病的科学理论,为传统医学“食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如今生活当中制作养生菜肴作出了指示。
此篇故事讲述了治病求本、询问病人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治病求本,是医者对待疾病的根本态度。在中医的理论中,治病并非仅仅消除症状,更要深入病灶,寻求疾病的根源,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这就要求医者在诊断时,需全面、细致地了解病情,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从而找到治疗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医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医生需要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真正地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如今,人们往往忽略当下病情与既往史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对自身病情误判进而导致病情恶化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我们更应该借鉴古人的预防智慧,关注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涂歌邑诵”,即让患者在病痛中解脱出来,恢复健康的生活。
大家也都明白,文化是一个国家永恒的积淀,没有一种文化应该在历史当中走向没落,《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载体亦是如此,它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更具有无限的现代价值。然而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瑰宝的距离似乎很是遥远,社会的关注度与普及度远远不够。但这古老的中医智慧从未堙灭,它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持续为我们指引着健康生活的方向。
现存的《黄帝内经》主要有梁·全元起 注本、隋·杨上善 注本、唐·王冰次 注本、宋·林亿等 校注本、宋·史崧 校注本、二十四卷本 系统、十二卷本 系统、其他版本 系统等诸多版本。揆诸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与古老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能是一个难题,这不仅之于中国,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拥有历史的国家亦是。作为新时代青年,更作为中医学子,我们更应肩负起保护中医古籍与传承中医文化的责任。但道阻且长,这需要我们未来不懈的探索,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一本本古籍藏书之中呢?
作者:曹雨露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曹雨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紧跟党领导 奋进新征程
-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大会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
- 08-27
-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中医学子担当重任
- 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五千年文化积淀,一百年崭新征程,无论处于何方何时,有一种精神,总能穿越时空,与时代同行;有一个节点,总能
- 08-27
- 温病条辨:融汇古韵,今鉴新章
- 鞠通倾尽毕生心血,铸就传世之作。它汇聚了深厚的医学精华,成为中医药治疗传染病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当我轻启书页,都能沉醉于那独
- 08-27
- 《黄帝内经》徵四失论的智慧之道
- 岁月骛过,山陵侵远”,时代的浪潮袭卷而过,裹挟着职业变迁的前景向多元化趋势进发,传统职业有些许消失,新兴职业层出不穷,站在“百
- 08-27
-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由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的小说,故事以奇特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哥伦比亚小镇上的爱情故事。在这个
-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