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天晴,黄昏渐近,京城的大街小巷被落日余晖轻轻点染,犹如披上了一袭金纱。在这静谧的医馆内,一位医者正沉浸于古籍的海洋中,神情专注而深邃,仿佛与尘世隔绝。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一名仆人满脸焦急地闯入医馆。
“大夫,我家家主身痛难耐,请您速速前往!”仆人急切地恳求道。“我这就去!快带路!”医者立马起身跟随仆人前去。随着仆人疾步前行,医者来到了病人的府邸。邸内,四周高大的城墙将院子遮挡得严实,与府外的景色相映成趣。屋内一位中年男子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
医者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归纳出病证,便溏、身痛、身体拘紧、舌淡、苔白腻、脉象模糊,推断此病地病机为湿阻气机兼湿郁经络。
“大夫,我家家主的病情如何?”病人的家属焦急地问道。医者平静镇定地宽慰患者的家人,“请放心,我已心中有数,病人的病证很快就能缓解。”医者转身吩咐仆人立刻拿来纸笔,开始快速写下药方,他镇定自若、胸有成竹,药方上的一笔一划都凝聚着他昔日的勤学与善用,藿香(梗)、厚朴、陈皮、茯苓(皮)、防己、通草、薏苡仁、大豆黄卷。药方写完后医者将药方交与仆人,吩咐仆人快速赶到药房抓药。
在接下来的几个时辰里,医者小心地煎药,亲眼看到患者服下,并守候在患者身边,时刻观察病情的变化。夏夜的晚风穿过窗户,带来一丝凉意,但医者的双眼却闪烁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告诉世人:无论病魔如何肆虐,他都将与病人并肩作战,直至最后一刻。
过了一会,医者精心开出的药方开始发挥药效,以藿香芳香化浊湿,以厚朴、陈皮、茯苓泻湿满,防己祛经络之湿郁,通草、薏苡仁利小便,大豆黄卷化湿热,这便是流传至今日的二加减正气散。过了一会儿,病人身痛减轻,面露善色,病人高兴地坐起身来向医者道谢,家属也激动地向医者表示感激。而他只是淡淡一笑,向仆人交代好后续治疗之事和生活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后,便转身离开了府邸。
这位医者,便是写下《温病条辨》的清代名医——吴鞠通。
吴鞠通倾尽毕生心血,铸就传世之作。它汇聚了深厚的医学精华,成为中医药治疗传染病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当我轻启书页,都能沉醉于那独特的医学视角与深厚的学术底蕴。这本书不仅是对传统医学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后世的启迪与激励。它彰显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独特优势和价值,鼓励我们深入研究和应用。作为医学瑰宝,我们必然应珍视其承载的古籍文化。
保护古籍,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古籍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记录着先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源。《温病条辨》作为医学古籍,其保护意义更为重大。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医学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我看来,《温病条辨》确实是医学瑰宝……
一、古韵流芳:传承中的学术瑰宝
《温病条辨》写于清代医学繁荣时期,尤以温病学的发展时期最为瞩目。彼时,温病横行,百姓深受其苦,医者虽众,然而对于温病的治疗尚无统一之论。其中,吴鞠通的父亲也殒命于这段时期。至此,他苦读医书七年,而后为开阔眼界,毅然离乡到京师一带游学。恰逢清朝乾隆帝下诏整理《四库全书》,经人推荐,参与此书校检,并因医术精湛,名誉朝野;处方精巧,名扬海内。此后,他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编出这部权威及详尽的温病学著作。
在他求学期间,《瘟疫论》这本温病理论的发轫之作,使他受益匪浅。在此之前,人们往往将瘟疫误认为伤寒病,而此书作者——吴又可医师,则告知人们“这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现今已知为细菌病毒)”。彼时,吴又可便已经将瘟疫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这也使得吴鞠通百感交集,立志深入学习并思考温病理论。
往后,哪怕已学医十七年,吴鞠通仍然“未敢轻治一人”,坚守着: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也正是这种谦虚谨慎的品格,使得他所著《温病条辨》海纳百川,继承了张仲景、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思想、辨证体系、治疗大法和方药,然后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撰成了这一部切于实用,流传甚广的温病名著。
此书刊行后,为
医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达五十余次之多,并有王孟英、叶霖等诸家评注本,或编为歌诀普及本。如今温病学教材,选取该书亦最多。
通过阅读书籍,我们能感受到他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温病条辨》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科学地保护古籍,能够使得后世学习和借鉴其中的医学理论和知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二、今鉴新章:创新中的医学突破
《瘟疫论》的深邃智慧为吴鞠通先生点燃了对中医药治疗温病的无尽热情。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温病条辨》,不仅创新性地总结了前人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内经》、《伤寒论》,更继承了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吴鞠通在书中直接或间接引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医案而制方,如临床患者无表证,仅有湿滞脾胃、湿郁化热、或湿从寒化的单一症状,《临症指南医案》中记载了五个此类医案,处方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其后吴鞠通将其总结成文,并冠名为五个加减正气散,记载于《温病条辨》中。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多处引用《伤寒杂病论》原方或变化而成新方。在对《温病条辨》的研究中,学者们深入探讨了经典方剂如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与理论发展,尤其是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的应用。例如,对栀子豉汤的研究表明,尽管张仲景原用来治疗伤寒误治后的病证,但叶天士和吴鞠通将其应用范围拓展到了更多类型的温热病,如暑温、疟疾等,并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明确其在营分证的治疗价值。如《温病条辨》对方剂乌梅丸的使用与发挥,不仅局限于其传统应用,还扩展到了脾胃病、虫证、暑病、疟病等多样化的疾病治疗中。吴鞠通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将乌梅丸的应用经验固定为方剂,进一步丰富了温病治疗体系,突出了寒温并用的治疗策略。
又如《伤寒论》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中气不足引起寒热之象错杂、上下气机不能调顺而导致的胃脘部痞满不适, 属于伤寒范畴,而吴鞠通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温病, 明确地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扩大了半夏泻心汤的使用范围。此外,吴鞠通还系统地阐释了该病的病因、病机、症候以及治法,形成完整的温病理论体系;并且拓展了温病治疗的方法:辛凉解表之剂等等。这一做法不仅弥补了《伤寒论》在温病治疗上的不足,展现了吴鞠通先生深厚的医学造诣与卓越的智慧,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治疗指导。
吴鞠通更是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即将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胃和肝胆,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此外,吴鞠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焦的治疗原则,即“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从而形成了三焦辨证治疗理论。这一理论与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共同构建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卫气营血理论与三焦辨证理论相辅相成,有一纵一横之妙,前者突出了温病的发展阶段和温病的层次,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更突出了其脏腑的具体病位。通过结合两种理论,医者可以更加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这一理论延续至今,仍对临床上各种温热病的诊治发挥有效作用。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他的创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在当时引起广泛赞誉。其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的观念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更是增强了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不仅为治疗温病作出杰出贡献,更为中医药发展与创新开辟新的途径。其学术精神与医学贡献,将永载史册,唯有珍视古籍,方能传承医家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延续文化根脉。
三、古为今用:传染病防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传染病依然猖獗,但《温病条辨》中的中医药治疗温病的智慧,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指导。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中医药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独特的治疗方法,展现了无可替代的力量。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疫病中屹立不倒,正是得益于中医药的深厚底蕴。《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为抗击疫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零一九年底在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潜伏期长、传染性及致病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与湿邪密切相关,湿邪困脾,易伤脾阳,阻滞气机,脾胃同居中焦,相互表里,临床常表现出脾胃病变的症状。临床治疗中当辨别证的寒热、虚实、津液耗伤程度,辨证论治。在重庆市新冠肺炎诊疗过程中“若患者兼有纳差、口干、腹泻、小便数、腹胀与湿邪中阻相关联,可选用一加减正气散芳香化湿、理气和中,治疗湿郁三焦。若兼有脘闷、便溏、身痛、脉象模糊为湿郁中焦,经络阻滞,兼有脾气受损,当用二加减正气散芳香化湿、舒通经络。出现舌黄说明湿邪久蕴已见化热,当选用三加减正气散芳香开泄、清利湿热。若寒湿为主,舌象常呈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兼水滑,治疗当温化寒湿,可选四加减正气散温运脾阳、燥湿化浊和五加减正气散健脾化湿、理气畅中。”
加减正气散首见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宋代官修方剂典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加减变化而来。因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与湿邪密切相关,而湿邪易伤脾胃,阻滞脾胃气机。加减正气散治疗湿邪在里诸证,重视健脾化湿,调畅气机,临床上根据患者证候表现不同使用加减正气散进行辨证施治,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深知《温病条辨》的珍贵价值。这部古籍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刻启示。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医专家们汲取《温病条辨》的精髓,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众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卓越贡献。这种中医与西医融合的思路,也为医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鼓励我们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
此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保护古籍的责任,还要承担起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推荐《温病条辨》,旨在让更多人领略中医药的魅力与价值,共同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肩,传承千年智慧,共筑健康未来!
四、书韵悠长:典雅与谨慎的交织
中医药的藏书,自《黄帝内经》的璀璨问世起,便如螺旋般不断推陈出新,创新迭起,其深远影响远不止笔者墨字轻言说道的这其中一部。《温病条辨》无疑是这一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它不仅在医学领域独领风骚,更在文学领域中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这部医学巨著,其文字犹如清泉流淌,准确而典雅,使人在领略中医药深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每一个医案,每一句方剂,都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斟酌与琢磨,字句之间凝聚了其对病患深沉的关怀与精湛的医术。这样的瑰宝,不仅是医学界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与保护。
在《温病条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前人方剂的继承与发扬,更可以看到他对当下医学的创新与贡献。这些宝贵的方剂和临床经验,为后世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作为中医的传承者和爱好者,我们在研读这部经典时,不禁会对中医的博大精深产生深深的敬佩与自豪。
然而,古籍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重要。这些珍贵的医学文献,不仅记录了先人的智慧与经验,更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古籍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修复,防止其损坏和流失。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公众对古籍保护的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古籍的价值和重要性,共同参与到古籍保护的行动中来。
在保护古籍的同时,我们还要深入研究和应用其中的医学知识,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让这些珍贵的文献得以长久保存,让中医的智慧得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在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的过程中,期待你加入到讲中医药故事中来。愿中医学子借以此篇在中医学习中早日“生羽翼而化北溟鱼”,使我华夏医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愿更多人借以此篇愿意了解真正的中医,赓续泱泱华夏五千年医道之源!
听尚德之风,筑济世之梦;行博学之事,求笃行之道。珍视古籍如珍宝,传承医道显华章。古卷生辉照今人,华夏荣光永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