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七律艺术成就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诗着重炼意和修辞,具有丰神远韵的风格,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他的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王安石的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七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具有韵律严格、格律工整、内容工整等特点。王安石的七律诗比较多地学习杜甫晚年的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陈师道说:“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梁启超也在《王安石传》中这样说道:“曾文正论近体诗,谓当以排偶之句,运单行之气。荆公七律,最能导人以此法门。”
王安石的七律名作《示长安君》,这首在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写兄妹之情的七律名篇,留一千古名句:“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嘉祐五年,王安石即将出使辽国,他与离别三年的大妹相见。诗人感受年岁已高,会少别多,伤怀之下,写下这首诗。此诗抒写兄妹情,言浅情深,真挚而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相交织。这首诗是一首平起入韵的七律,首联“少”是一个仄声,“年”是一个平声,“轻”是一个平声韵脚,平起入韵,仄平平平仄平平;“老”是一个仄声,“去”是一个仄声,“情”是一个平声韵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诗人说自己是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很看重离别,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颔联“草”是一个仄声,“语”是一个仄声,仄仄平平仄仄仄“昏”是一个平声,“生”是一个平声,平平平仄仄平平。颔联“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为把酒谈话,在昏暗的灯下一直畅聊到深夜。这两句,不事雕琢,没有刻意,就眼前事写心中情,显得十分亲切。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此联中叠字运用非常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无需客套,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颈联和尾联,呼应首联,写又要分别。颈联,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叹息已三年未见,刚刚见面,知心话还未说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尾联,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分别在即,妹妹挂念地问:“再次相见会在什么日子?”诗人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这首诗以人们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入诗,用朴素的语言传神地表达出兄妹之间的真情,质朴自然,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其中“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一联也成为写兄妹之情的经典名句,流传千古。
王安石《太湖恬亭》也是一首七律名作,前两联文采斐然,颈联更是千古名句。首联,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开篇描绘了恬亭周围的景物,栏杆外绿荫浓浓,郁郁葱葱。高低错落的曲岸中,溪水潺潺静流,一直深入到远处的一片翠绿丛中,最后才从诗人的视线里慢慢消失。颔联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红日西斜、绿树倒映,人立断桥、鸟栖高枝,描绘出宁静而又淡雅的画面。颈联是千古名句,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作者悠闲赏景,心无牵挂,乐而忘忧;安静独处,感受不到俗世里的机巧和善变。尾联,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夜幕拉开、寒气袭人,诗人却久久不愿离开,他甚至想象自己在斜月下,迎着微凉的秋风,泛舟水面,感受一种无忧无虑的方外生活。王安石的这首七律恬淡悠闲,展现了作者退隐后的生活画面。
王安石的的后期诗歌,十分注重格律,此二首七律可见其造诣之深。
作者:苏白 来源: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