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的《活着》中悲剧意识与生存哲学的探究及其当代价值
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庄严,在黑暗中见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黛玉真正嫁了宝玉,也不过是闹个平凡收场,哪叫得千载以后的人都唏嘘赞叹!这是朱光潜先生对悲剧的看法。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悲剧的独特理解。悲剧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缺憾,更是一种人生命运的无奈与沉重,是一种平凡的普通人拼尽全力挣扎后却依旧难以摆脱的宿命感。当我阅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后,更加生动深刻地体会到了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渺小与无力感。我一直觉得苦难从不值得赞美,苦难也不应当被美化。我们所提倡和赞美的从来都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人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忍耐。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着的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就像小说中的福贵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一生,见证了时代的风起云涌后,他依然选择了活下去。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吧!
一、悲剧意识的体现及其成因
在《活着》中,悲剧意识贯穿始终,成为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福贵一家几代人的命运波折与悲惨遭遇,正是对悲剧意识的生动诠释。小说通过描绘福贵家庭的不幸遭遇,展现了悲剧的普遍性。福贵从年轻时的放荡不羁到中年时的家破人亡,再到老年时的孤独无助,他的命运充满了坎坷与不幸。而他的家人也同样遭受着命运的捉弄,无论是福贵的父亲、母亲还是妻子、儿女,都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悲剧不仅仅是福贵个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这种普遍性的悲剧意识,使得小说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关怀,也使作品的意蕴更加深刻。
《活着》的悲剧最直观的就是其生存状态的艰难,福贵先后经历了亲人的七次死亡,而他们死亡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受苦难与死亡的过程。但其悲剧的意蕴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活着》中,和其它看似正常、偶然、天意不可为的死亡相比,有庆的死亡似乎是个特例。他的死亡是唯一一个直接由人为造成的。只因他需要献血的对象是县长夫人。生命是无价的。但是低层的群众一旦发生意外,却可以用廉价的金钱买单。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低层民众他们的安全保障越差、生命更不被重视。
而造成这样的悲剧的原因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个人的命运是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的,福贵一家的悲惨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现实的不公与残酷造成的,他们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三反五反、十年文革等种大的历史动荡。无论是家族的败落,还是亲人在历史变革中的离世,都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密切相关。二是个人性格的缺陷与命运的无奈。福贵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的性格中既有善良、淳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这种性格的冲突与矛盾,使他在面对困境时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而他的命运也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左右,无法自主。这种个人性格的缺陷与命运的无奈,也是悲剧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生存哲学的探讨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对荒谬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思维进行了黑色幽默式的嘲讽;同时对福贵这样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强韧生命力表达了同情与肯定;书中充斥的“死亡”“苦难”“生存”等主题,也引发一代代读者对生存哲学和人生意义的深思。
在余华看来,生活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故和无法逃避的苦难。无论是《活着》中的福贵,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他们都身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命运之中。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人们应当学会接受命运的无常,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苦难。然而,接受命运的无常并不意味着消极地放弃生活。相反,余华强调,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着》中,福贵虽然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亲人的离世,但他依然在困境中努力求生,他的妻子在病痛中坚持活下去,因为他们都深知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这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的本能。
《活着》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对命运的接受与抗争上。福贵一家虽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试图改变生活的现状,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这种抗争精神正是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福贵本人在经历家道中落后,没有选择放弃生活,而是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他从一个富有的地主少爷沦为一贫如洗的农民,目睹了亲人相继离世,但他依然坚守着生活的信念。即使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未丧失希望,每天努力到公社里干活,用微薄的工钱支撑起这个家。他的坚持与毅力,是对命运的有力抗争。福贵的妻子家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福贵败光家业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默默承受了所有的苦难。她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即使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也从未放弃过。她的坚韧与执着,是对命运无声的抗争。
此外,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丑陋和自私。这些情感在小说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性画卷,使得生存哲学成为了一种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人性面貌。然而,无论人性如何变化,余华都强调人们应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三、当代价值与意义
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千百年来很多哲学家、神学家都在研究,但我从《活着》中找到了答案: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苦难和悲剧根源不再是福贵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交替,而更多的是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但死亡却始终是伴随我们生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死亡?《活着》所传达的坚韧、执着给了我们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底气。活着,是一件幸福而又幸运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渴望生命的延续,但活着又是如此的不易与艰难,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注定要经历太多磨难。福贵也从来不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面对生活,他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顺应。作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我们所能够从中学习和做到的就是当命运的恶魔降临时,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在苦难中受锤,在忍受中反抗,坚强地活下去。
作者:鲍文清 来源:鲍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