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试论《三国演义》中庞统的性格特点

发布时间:2024-07-02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多个谋士形象,郭嘉、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在三国角逐中不断斗智斗勇,但在这群谋士中有一个人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庞统,出场时与诸葛亮同为三国顶尖谋士,他俩计谋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纵观他的一生,我认为他的死亡很大一部分归结于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
      庞统之死发生在刘备入蜀时期。当时刘备在荆州尚未立足,为了能够更好地扩大自己的势力,决定进军益州。此时,庞统作为刘备的主要谋士,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策,决定诱使刘璋出城,然后在葭萌关设伏击败他。然而原本的计策却在行军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庞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敌人的警惕性和地形的复杂性,导致在落凤坡遭遇埋伏。当庞统率军行到落凤坡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人发现,最终尽管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却还是死于乱箭之中。
针对庞统之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庞统的死应该归结于他的急功近利,确实在那时他过于想要证明自己,因此忽略了原本因该注意到的潜在的危险,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多数人也是在讨论到三国之争时,他过早失去生命而使得蜀国阵营受到一定打击感到遗憾,甚至在想象他如果没有死亡那么会不会改写最终的结局。
      在我看来庞统之死是十分具有悲剧色彩的,却也是符合他的人物性格特点的,他死于落凤坡也是很好地说明了他性格上的致命缺陷。
      庞统自身的性格我认为是比较孤傲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经历看出来。他在出场时就是闻名四方的名士,而在三分天下局面形成之前大多数名士几乎都已经找好了自己要投靠的所谓明主,在乱世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大多是恨不得敲锣打鼓告诉所有人自己还是有点用的快来用我,而就在此时庞统仍未找到自己想投靠的阵营,可见这人是有点名士的傲气在身上的。但是这样的孤傲使得他错失了好的机遇,对他后面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直到局面正式形成,我们才在故事发展中逐渐看到庞统的影子,而此时他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机遇,却仍然为成就功名苦寻明主,还在挑剔,但这时同期的“卧龙”名声大噪已然掩盖了他的光芒,他只有周旋在蜀吴之间,最后还好是被刘备任用。而此时,“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一句原先用来同时夸赞诸葛亮与庞统的话则成了庞统的一把枷锁。赤壁一战过后,他感受到了自己与诸葛亮的差距陡然拉开,明明在这期间两人都立下了功劳,却因他出世过晚外加相貌不佳,最终在各方势力眼中地位存在巨大差别。这时庞统性格上的骄傲孤高近乎毁掉了他的理智,最终因为在落凤坡因功名蒙眼而忽视潜在危险殒命。
      庞统之死的悲剧可以算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后人其实也不难理解。他本身才智过人,孤傲一点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前期自己也对自己有着十分高的期待,出世前就是与近乎完人的诸葛亮齐名,最后在自己好不容易寻得明主后,却屈居于比自己年纪还要小的诸葛亮之下,他性格中的“傲”必然会使得他急于求成渴望取得一场重大胜利超越诸葛亮。庞统大半辈子怀才不遇,苦寻明主渴望成就一番功名,但是遗憾在蜀国阵营没有得到重用,急功近利,最后死于乱箭,实在让人感到可惜可悲。
 
作者:石韵菲 来源:多彩大学生
  • 一个英格兰西南部的小村庄
  • 小外孙囔囔着要去捡化石,他的父母就决定去英格兰遗产海岸的一个村庄去休假,最后找到了查茅斯这个村庄。
  • 07-01
  • “悟”夏
  • 炙热的天气,笼罩着大地,将城市空间热能挥之不去,即使几日来,天空能够间歇式洒落细雨,但也未能驱散燥热因素
  • 07-01
  •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 人生如一片辽阔的旷野,无边无际,充满了未知与可能。它不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轨道,而是任由我们自由探索、选择的广阔天地。在这片旷
  • 06-3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