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留住乡愁:在乡村振兴里守护 “老味道”

    发布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林炜程
闽西的秋晨总裹着一层薄霜,我跟着党支部下乡调研那天,远远就闻到一股醇厚的酱香,顺着石板路拐进巷尾,才看见林阿婆正蹲在院角的老酱缸前,用木勺轻轻翻动缸里的芥菜。“这是俺们村传了三代的酱菜,现在年轻人都嫌麻烦,没人愿意学咯。” 阿婆的话里藏着叹息,木勺碰撞酱缸的声响,在安静的巷子里显得格外清亮。​
那时我正为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课题犯愁,课本里 “非遗保护”“文化赋能” 的词汇总觉得飘在半空,直到遇见林阿婆的酱菜缸,才突然明白,所谓乡愁,或许就是这缸里酝酿的老味道 —— 是阳光晒透芥菜的清甜,是粗盐与时光交融的咸香,是阿婆手上那层洗不脱的酱色。可阿婆说,村里会做古法酱菜的,如今只剩她和隔壁的张爷爷,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觉得手工做酱又累又不赚钱,这门手艺眼看就要断了。​
我们决定帮阿婆留住这口 “老味道”。起初只是跟着阿婆学做酱菜:凌晨五点去田埂上拔新鲜芥菜,用井水洗去泥渍,在院子里铺开竹匾晾晒,正午的阳光把菜叶晒得发蔫,再一层菜一层盐码进酱缸,最后用青石压住,等着时光慢慢发酵。阿婆教得仔细,“盐要撒匀,不然菜会坏”“天热时要每天翻缸,天冷就隔三天”,她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能精准地把控每一步的火候,那是几十年与酱菜打交道练出的直觉。​
可光会做还不够,怎么让更多人知道这口老味道,才是难题。我们试着给酱菜设计新包装,用村里的老砖墙、酱缸作图案,印上 “林阿婆手工酱菜” 的字样,又帮阿婆在电商平台开了小店。第一次直播卖酱菜时,阿婆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只会反复说 “俺这酱菜,没放添加剂,就跟俺们小时候吃的一样”。没想到,有网友留言说 “想起了奶奶做的酱菜味”,那天竟卖出了二十多瓶。​
后来,我们又在村里办起了 “酱菜体验课”,邀请城里的游客来学做酱菜,阿婆成了 “老师”,教大家翻缸、撒盐,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不少。有次,在外打工的小陈回村,特意来学做酱菜,“俺想把这手艺带到城里,让同事也尝尝家乡的味道”。看着小陈认真记笔记的样子,阿婆悄悄跟我说:“这下好了,俺这酱菜,能传下去了。”​
如今再去村里,巷尾的酱香味更浓了,不止林阿婆的院角,好几户人家都摆起了酱缸,电商小店的订单越来越多,甚至有餐馆专门来订购。阿婆把新做的酱菜装进玻璃瓶,塞给我说:“尝尝,今年的阳光好,酱味更醇。” 咬一口脆嫩的酱菜,咸香里带着清甜,忽然想起第一次见阿婆时,她叹息的模样。原来乡村振兴里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守住一口老味道,让在外的人想起乡愁时,能找到回家的路;让村里的人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能变成日子里的甜。​
现在翻开《农村区域发展》课本,看到 “乡村文化振兴” 的章节,我总会想起林阿婆的酱缸。那些在时光里酝酿的老味道,藏着乡村的记忆,也藏着振兴的希望。留住它们,就是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乡村最动人的根。
散文随笔推荐
  • 门锁
  • 骨瘦的手指在清凌凌的月光下不断动作,好似强力扎根、直伸向黑暗的枯干老根。广阔的静托起一切细微游离的声响。
  • 2025-08-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