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里的坚持:打破绘画之困
第一次站在画室门口时,我攥着崭新的铅笔,连指尖都在发紧。玻璃窗里,别人笔下的向日葵正朝着虚拟的阳光舒展花瓣,而我对着摊开的画纸,盯着那道该是“地平线”的横线,描了又擦、擦了又描,最终只留下一团模糊的铅灰——那时我笃定,“画出一幅能看的画”对我而言,是比登天还难的“不可能”。
我没有任何绘画基础,连直线都画得歪歪扭扭,更别说理解什么明暗关系、色彩搭配。老师教大家调莫奈的睡莲蓝,我却把颜料搅成了浑浊的灰;同学们用炭笔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我笔下的人像总像被揉过的纸团。有次画静物,我对着苹果涂了一下午,最后烦躁地把画笔扔在桌上,看着画纸上不成形的色块,突然就红了眼:“我大概永远也学不会这个。”
画室的窗台外有棵老梧桐,春天发新芽时,我在画纸上涂错过无数次嫩绿;夏天枝繁叶茂时,我因画不好树叶的层次感,攒下了厚厚一沓被揉皱的画纸。每当想放弃,总能看见老师在我画稿旁写下的小字:“先把线条画直,再谈‘不可能’。”于是我开始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画室,从握笔姿势练起,对着直尺画直线,对着树叶临摹叶脉,连吃饭时都在指尖比划着明暗的过渡。
最难的是画人像那次,模特是位老奶奶,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温柔。我画了三稿都不满意,要么把眼睛画得不对称,要么把嘴角的弧度画得僵硬。那天画室只剩我一个人,窗外的夕阳把画纸染成暖橙色,我盯着自己的画稿,突然想起这些日子里,那些被我画了又改的线条、调了又调的颜料,还有每次想放弃时,心里那点“再试一次”的念头。我重新拿起画笔,一点点观察老奶奶眼角的褶皱走向,一点点调整炭笔的力度,直到夜色漫进画室,笔下的老人终于有了温和的神态。
秋末的时候,画室举办了小型作品展。我抱着自己那幅《老梧桐下的猫》,站在展厅角落,紧张得不敢抬头——那是我画了整整一个月的作品,从梧桐叶的泛黄程度,到猫爪下的光影,每一处都凝聚着无数个午后的专注。忽然听到有人说:“你看这幅,猫的眼神好灵动啊。”我抬头,看见一位阿姨正指着我的画,眼里满是欣赏。那一刻,我想起第一次握笔时的无措,想起那些被揉掉的画纸,突然就湿了眼眶。
原来很多时候,“不可能”只是我们给自己设下的牢笼。就像我曾以为永远画不直的线条,终在一次次练习中变得平稳;曾以为永远调不对的颜色,终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平衡。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从来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要靠日复一日的坚持,靠每一次“再试一次”的勇气,一点点靠近、一点点实现。
如今我的画架上,还放着最初那张画满铅灰的画纸。它像一枚印记,提醒我: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心中有热爱,脚下有坚持,那些曾被视为“登天难事”的目标,终会在时光的打磨里,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就像老梧桐的叶子,历经四季枯荣,终会在春天再次抽出新芽,而我们的努力,也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我们最温暖的回馈。
散文随笔推荐
- 线条里的坚持:打破绘画之困
- 本文以 “我” 零基础学画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将 “不可能” 变为现实的成长故事。起初,“我” 连直线都画不直,调不对莫奈
- 2025-08-22
- 地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地理师范生,对于地理视角下的乡村振兴的理解,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实现家乡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
- 2025-08-22
- 香樟树下的时光碎片
- 本文以校园香樟树为线索,细腻描绘初秋晨读、课间、傍晚的场景,融入油墨香、草木香等感官体验,刻画学子争论解题、分享耳机等鲜
-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