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大国医小传》。在阅读之前,我便在想:怎样的医者可担得上“大”字,又该有怎样的成就才足以配得上“国”字?而若是大家,仅用“小”传来介绍是否又有些简单失敬了呢?
现在想来,阅读确实能解答诸多疑惑,大家的故事经历、学说观念也确实能增添和升华我对于“医”的认识与感悟。尽管已经学习了一些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领略了一些名家的医案和学术观点,但总归有些局限。然而课外的阅读似乎像是步步的阶梯,助我登上一层高楼,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
我看到皇甫谧浪子回头,“书淫”是他“朝闻道,夕死可以”的决心;我看到“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的陶弘景,捧着一本医书,将世俗踩在脚下;我看到专心为业,研至极致的钱乙身后跟着一群群肆意奔跑的孩子;我看到深究医理,废寝忘食的张从正老将对敌;我看到白发的朱震亨仍攀着高山;我看到李时珍奔波的背影,大地的本草无声致敬着他们的“无冕之王”;我看到了众多医家学说如涓涓细流般四面八方流淌而来,汇成滚滚江水向远方奔涌而去。远方的远方又究竟会有怎样的光景呢?
然而那远方并不是朝夕便能到达的,如同大国医的境界不是轻易便能习得的。可若是仅到达,也是万万不够的。医生的修行似乎像是虔诚的信徒进行的一场朝拜,道阻且长,生命的真理是他们所信奉的佛主,人民则是他们的信仰。为了接近佛主,为了心中信仰,他们必定要在这场路途中拾取些什么,背在肩上。肩上的行囊证明了所来,指引了所向。
夫医者,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医者的行囊里,装着学识。中医的知识深奥广博,如汪洋大海,实在难以尽收囊中。纵使是王叔和,也会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困惑。可万不能以此作为医术不精的借口,疗效甚微的由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博极医源,多思善悟方是学习的正道。现世有很多的医生,面对一些不常见的病患,辨证难明,用药更是如同做数学题般,只是代数的叠加,缺乏了前辈们精深研究,独辟蹊径的毅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技术和学识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条件,可若是连最基础的都不能尽善尽美的话,怕是连启程也不能了。
夫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者的行囊里,装着纯真。第一步学识与技术的关卡已经跨过,然而横亘在医生面前的第二道难关便是纯真。换言之,他是否能保持一颗赤字之心,不忘来时之路,不忘自己前行的初衷。像是书中所介绍的这些“大国医”们,每一桩病案,每一次探索,思考的都是如何治疗疾病,如何减轻尚受疾病折磨的病人的痛苦,没有片刻,是为了自己的所得、前途着想。作为医生,一定要有一颗上进心,但绝不能生出一颗功利心。能否抵得住诱惑,仅这一条,便困厄了许多人,例如相同疗效的两味药,价钱确是大相径庭,医者的处方如何抉择?再比如一颗固定钢板的螺丝钉价钱也是不菲,那么在都能达到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医生会钉入几颗?种种类似的情况。若是医生都能怀有基本的廉洁纯真,这些问题自然也会烟消云散了。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者的行囊里,装着大爱。有两位医生给病人看病,第一位医生技术精湛,知识渊博,为人也是十分的廉洁淳良,他满脑子都想着如何根据那些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所获得的资料,将展现在他面前的疾病治疗好。第二位医生也是同样的技术精湛,知识渊博,廉洁淳良。但他不仅想着将病人的疾病治疗好,还会与病人谈心,似乎是与老友相见般的吐露心中的烦心事,他会劝慰,疏导病人的苦恼,关心他的生活,给予病人信心和勇气,甚至会和他的家人沟通,改善病人恢复后的生活,甚至会根据一些疑难的点进一步思考、总结、进修,为今后相似的病人做更精深有效的治疗。两位医生都值得尊敬,都是人们口中的好医生。但不同的是,前者只算的上是小医,而后者则能称的上是大医。因为后者有大爱。这种大爱是一种同理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关怀,是人之间最深处的纽带,一种纯洁无暇的情感。身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仍坚持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百姓免费看诊,走在路上,看见面黄肌瘦,因为寒冷而冻烂耳朵的人,心中记挂,研制出祛寒娇耳汤的方子为穷人致病,这便是一种大爱。孙思邈视苍生平等,誓愿拯救含灵之苦。对前来就医的人,不论高低贵贱、贫富老幼,亲近远疏,皆平等对待。外出治病时,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这便也是一种大爱。
阅读至此,感怀至此,之前所生的一些疑问自是得到了解答:能配的上“大”字的医生定时学识广博、技术精湛、廉洁淳良同时心有大爱的医生。能陪得上“国”字的医生定是见解独到,继往开来的“大”医生。而那些大国医们已然练就了一身“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本领,心中也早已是淡泊宁静,恬淡虚无,又有什么必要来纠结是“大”还是“小”呢?他们总归是坚守着,不曾放下行囊的。
幼时的我曾因脾虚的问题多次去中医学院就诊。我至今仍忘不了那位医生诊察搭脉,开方处药时的儒雅和从容,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知识的厚度,看到了处事的风度。我于此感到非常的钦佩和向往。直至今天,我终于也走在了中医的这条开满鲜花的路上。
刚刚起步的我还想背着一个装满热情与浪漫的行囊。医者的浪漫是他倾尽一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半生的所见、所学、积累都尽数施用于病者的身上。他的每一个诊断、采取的治疗背后绝不是像短短几句话说出来这样的简单,那其中包含了跨越时光的所有情绪、思考、感悟、磨砺。历尽千帆,只为伊人。我常常怀抱着这样的浪漫期待,期待着也能像心中的偶像那般用自己所学治病救人,那样,似乎走过的长路也就不觉得坎坷了,一切都值得沉淀、等待。这个行囊,可要一直背着才是。
阅读是浸润心灵的,大国医们充满济世情怀的故事和思想便在我的心里扎了根。我想,在这条路上,我也会不断充实自己的行囊,走的扎实又铿锵。我终会到达远方,践行心中的信仰。
佛说:“我看到了你如山的积淀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