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初次邂逅《被讨厌的勇气》,是在一个被迷茫和焦虑笼罩的午后。生活的琐碎、学习的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与疲惫不堪的漩涡。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穿透阴霾,为我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启示。
这本书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展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阿德勒,这位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的心理学巨头,其思想摒弃了传统的因果论,提出了目的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并非由过去的经历决定,而是为了实现当下的某种目的。这一观点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我以往对自身行为和情绪的认知。
曾经,我总是将自己的胆小怯懦归结于童年时一次失败的演讲经历,觉得正是那次经历让我在之后面对公众表达时充满恐惧,进而不断逃避。然而,阿德勒的目的论让我意识到,真正限制我的并非过去的那次失败,而是我为了避免再次承受失败的痛苦,主动选择了退缩。是我赋予了那次经历过于沉重的意义,从而让它成为了我前行路上的阻碍。
在人际关系的迷宫中,我也曾徘徊许久。我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试图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工作中,为了得到领导的赞扬,我反复斟酌每一个方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想法;生活里,为了维护与朋友的关系,我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朋友的要求有求必应。结果,我不仅活得疲惫不堪,内心也愈发空虚迷茫。
书中“课题分离”的概念,为我指明了方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别人如何评价我是他们的课题,而我如何生活、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则是我的课题。我们无需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只需专注于做好自己的课题。当我开始尝试运用课题分离的原则时,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工作中,我不再一味迎合领导,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生活里,我也不再盲目迁就朋友,学会了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奇妙的是,当我不再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生活时,我收获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除了目的论和课题分离,阿德勒还强调“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通过“他者贡献”获得幸福。以前,我总觉得幸福是功成名就后的荣耀,是物质充裕带来的满足。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外界的认可和物质的堆砌,而是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是为他人伸出援手后收获的微笑,是参与公益活动时传递的温暖,是在与他人的相互支持中感受到的自己的价值。当我不再只关注自身的得失,而是积极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时,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感让我真切体会到,原来幸福如此简单纯粹。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自我救赎的旅程。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枷锁并非外界所加,而是自己亲手打造。我们总在追求他人的认可,却忘了最该取悦的是自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并非鼓励我们去刻意惹人讨厌,而是让我们摆脱他人眼光的束缚,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如今,合上这本书已有一段时间,但书中的智慧仍时刻陪伴着我。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我不再畏缩,因为我知道,只要怀揣被讨厌的勇气,就能冲破黑暗,拥抱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未来的日子,无论风雨如何,我愿带着这份被讨厌的勇气,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去拥抱更加自由、更加真实的人生 。
散文随笔推荐
-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 进入大学后,学习专业知识,是我们为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如何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关乎我们的人生选择
-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