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夏天比往年更热烈一些。七月的巴黎,空气里飘着枫糖的甜味,也混进一点从塞纳河畔传来的青草与汗水的味道。我窝在家里客厅沙发上,电视屏幕亮得像一面小窗,窗外是巴黎南部的南巴黎竞技场 4 号馆。随着夜色一点点加深,我却毫无倦意——乒乓球混双决赛即将开始。
球台两侧的灯光像两轮小小的太阳,照得球拍胶皮泛出暗红。中国队的孙颖莎和王楚钦并肩而立,她个子不高,却像一根被拉满的弓,随时能把所有力量弹射出去。那一刻,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比球拍击球更清脆,比解说员的中文更亲切。我从未想过,一个陌生人的一场球,会把我此后的四季悄然改写。
北京时间2024年7月30日晚上21时29分,混双决赛最后一颗球落地,中国队夺冠。镜头扫过孙颖莎的脸,汗水顺着鬓角滑到下巴,像一条发光的小河。她笑得像刚放学的孩子,却又带着一点“任务完成”的收敛。我突然意识到,屏幕里的她并不只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更像一面镜子,映出我久违的冲动:原来人可以这样专注、这样热烈、这样毫无保留地投入一件事。
盛夏之后,我开始循着她的轨迹生活。九月,图书馆的冷气开得很足,我把《乒乓球运动教程》放在膝头,对照手机里的比赛视频,用铅笔在笔记本上画箭头:发抢、接发、反手快撕……那些线条像一张密密的网,网住我散漫的午后。偶尔抬头,窗外的枫叶正一点点变红,像球台上的红双喜标志,被风从巴黎吹向北京。
十月,她在WTT北京大满贯夺冠。我把她领奖时的照片设成手机屏保:她手捧鲜花与奖杯,眼睛弯成月牙,背后是绚丽的烟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榜样”的力量——不是让你复制她的轨迹,而是让你在自己的道路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鲜花与掌声。
十一月,我重拾了自己的乒乓球爱好,时隔两年多第一次握拍,手心全是汗,球不是飞上灯管就是滚进角落。球馆灯光昏黄,地板吱呀作响,每一次挥拍都像在叩问:你到底有多想变好?答案在球与胶皮碰撞的清脆声里,越来越清晰。
十二月,天气逐渐由凉爽变为寒冷,迎来了我并不怎么期待的冬天。期末考试周,我抱着复习资料在宿舍通宵。凌晨两点,眼皮打架,我点开她去年在香港都会大学的演讲视频。她穿着白色卫衣,语速不快,却字字铿锵:“同学们,在我们最痛苦的时候,可能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杀不死我们的,终会让我们更强大。”我按下暂停键,把这句话抄在便利贴上,贴在电脑边框。窗外寂静无声,我却听见心里有什么东西在发芽。
2025 年1月15日,我开始进入医院实习。那天,我特地去书店买了红色卡纸,剪成球拍形状,写上“明亮的心将指引着她,把胜利带回”,贴在书桌前。她的新赛季也开始了——乒超联赛、新加坡大满贯、亚洲杯、重庆冠军赛、澳门世界杯、多哈世锦赛……我依旧一场不落。只是现在的我,不再只是观众。我学会了在论文写到卡壳时,去球馆打一个小时球,让汗水冲掉焦虑;学会了在背书背了又忘,接近崩溃时,想起她 0:2 落后时的逆转,然后深呼吸,理清思绪再来一遍。
四季走完一圈,又回到了盛夏。今年的我,在医院轮转了八个科室,上班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复习备考,网盘里记录了我看过的大大小小的课程,走廊尽头的墙壁听过我最多的读书声,自习室的时钟见证了我为梦想拼搏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们的故事始于盛夏,却不止于盛夏。从 2024 年那个夜晚的巴黎,到 2025 年此刻的自习室,隔着数小时的时差、一万多公里的陆地与海洋,她把“坚持”两个字传递给我,我把它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论文、实习、球拍、汗水。四季更迭,枫叶绿了又红,雪落了又化,唯一不变的是屏幕那端她挥拍时的眼神——清澈、笃定,像在说:准备好了吗,就是现在。
于是我也跑。跑过图书馆的长廊,跑过医院的深夜,跑过球馆地胶的吱呀声。我知道,我追不上她的速度,但我可以追上那个曾经犹豫、退缩的自己。等到下一个盛夏来临,我想我会写一封邮件给她,不为别的,只想告诉她:
“孙颖莎,谢谢你。你的光穿过四季,照进了我的四季。如今,我也在试着发光——哪怕只是一只萤火虫,也想在别人的夜里亮一秒。”
故事没有终点。就像球台上的对拉,一板接一板,回合永远继续。而我们的故事,始于盛夏,也终将走向无数个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