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田埂传艺韵,美育润乡童:川农大“青春田园”团队石棉县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作者:陈乐芸 侯雨杉 童谣 审稿:岳俊岐 来源:校团委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田园”乡村美育志愿服务队再次出发,走进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双坪村,开展以“乡野艺趣·童心绽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这支持续深耕乡村美育三年、累计动员80余名学生参与的团队,今年依然将课堂设在梯田之间,为124名乡村儿童带来一系列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课程,让田埂上的美育之光持续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乡野搭舞台,播撒艺术“新种子”

团队紧密围绕乡村儿童的艺术需求与成长规律,构建了“基础美育+红色传承+民俗体验”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借助双坪村的梯田景观,将自然场地转化为天然课堂,并组建“田埂绘画组”“山野歌谣队”等特色小组,通过“暑期实地教学+日常线上辅导”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让艺术教育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在乡土中悄然生根发芽。

图1:实地教学时,孩子们描绘的色彩与故事

童趣展风采,释放天性“真活力”

田间地头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阳光下,他们唱起改编的乡土童谣,清脆的歌声在山间回响;田垄旁,他们跳起融入了农事劳作的创意舞蹈,身影活泼灵动;画板前,他们运用乡土材料绘制“我的家乡”主题画作,笔触稚嫩却充满真诚;空地上,他们合作完成“红色故事”主题手账,分享时眼中闪烁着自信与热情。志愿者们设计的互动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勇敢表达、乐于展示,逐渐敞开心扉。

在 “田埂绘画组” 里,孩子们以梯田的四季变换为灵感源泉,用五彩画笔勾勒出春天的油菜花田、夏天的翠绿稻浪、秋天的金黄麦垛和冬天的银装素裹。成员们手把手教学,从色彩搭配到构图技巧,让孩子们掌握绘画基础技能,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展现对家乡的热爱。

 “山野歌谣队” 则充分挖掘当地的山歌民谣,结合红色文化元素,创作出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新歌谣。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放声歌唱,不仅传承了乡土文化,更让红色精神在歌声中代代相传。

图2:山野歌谣队的孩子们认真听志愿者讲解

图3:志愿者教学孩子们歌舞

青春传薪:打造红课“流动课堂”

依托川农大119年红色底蕴,艺术团构建“红迹田园薪火矩阵”,让红色文化可感可触。线上设“云上火种库”,把校史中先辈兴农报国的故事,与“两弹一星” 等家国叙事串联,改编成带剧情分支的互动剧本。就像讲述科研先辈故事时,插入 “10.16 致敬功勋” 篇章,学生 “扮演” 历史角色,在 “是否冒雨护送稻种”“戈壁科研遇阻如何坚守” 这类选择里,沉浸式体会奋斗精神,还能连线退休教师、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志愿者听真实往事,让红课既有青春温度,又接家国情怀的底气。

线下开“红苗接力站”,成员走进乡村小学、文化礼堂。先以红歌快闪、短故事宣讲吸引村民和孩子,再带着大家用当地山歌调编红色歌词,把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融入乡土韵律;用彩纸做红色主题手工艺品,让 “川农大精神” 跟着乡音土味扎根乡土,也让两弹一星的精神火种,借青春实践在乡野传递 。

图4:志愿者传播红色知识

成长看得见,收获自信“甜果实”

从最初羞涩躲闪,到课堂上主动举手;从独自游戏,到合作完成任务,孩子们的点滴变化清晰可见。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在协作中体会团队的意义,在展示中获得认可的喜悦。志愿者黎思含感慨道:“每次看到他们主动拿起画笔、放声歌唱,都感到这一切格外有意义。这些细微却真实的成长,正是美育带来的力量。”

图5:孩子们非常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

青春献乡土,培育振兴“接班人”

三年来,双坪村见证着双向成长:孩子们借艺术发现家乡之美,大学生志愿者在田野调研里触摸乡村脉络,于红课传承中筑牢精神底色,在美育实践里读懂乡土价值。“青春田园”团队以“教学相长”深化乡土情感,既把热爱家乡的种子播进孩子心田,更让青春力量在实践中觉醒——让新一代既传承乡土根脉,又能以脚踏实地的行动,成为乡村振兴的接力者,让振兴火种在双向奔赴中持续燃烧 。

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田园”团队将继续扎根乡土、深耕美育,以艺术启迪童心,用情感连接希望。在田野之间探寻美的真谛,于乡情之中凝聚前行力量。他们将持续探索更贴近乡村实际、更具生命力的美育模式,让艺术成为照亮成长的光,让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温暖的青春力量。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