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推动普通话普及与高原生态保护协同发展,2025年7月5日,全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孜润乡土,普在心中”推普实践团队走进康定市时济村,针对居民、青少年及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生态+推普”主题活动,通过分层调研、精准宣传、实用物品发放等形式,搭建语言沟通桥梁,传递绿色发展理念,为乡村文化融合与生态振兴注入新动力。
一、前期筹备:分层调研精准定位需求
为确保活动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实践团在前期采用“分层调研法”开展需求摸排: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日常用语与普通话使用痛点问卷》,重点聚焦“方言与普通话混用场景”“学习渠道偏好”等实际问题;面向青少年群体,发放《学习场景普通话应用问卷》,深入关注“课堂交流”“与外地游客沟通”等高频需求;为低龄儿童定制《语言启蒙趣味问卷》,通过“最喜欢的普通话儿歌”“认识的高原小动物”等童趣问题,直观了解其语言兴趣点。
本次调研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28份,经梳理明确“中老年普通话学习渠道单一”“儿童语言兴趣浓厚但启蒙资源匮乏”“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大核心需求,为后续“生态+推普”活动的精准设计与落地实施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图1:实践团成员徒步前往时济村开展前期调研]
二、活动实施:多元形式传递双理念
活动围绕“语言+生态”双主线推进,以“宣传+互动”的模式深化理念传递。在宣传环节,实践团创新采用“双册联动”策略,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两类特色宣传册:面向全年龄段的《普通话·生活·未来》实用手册,采用藏汉双语排版,通过“县城赶集用普通话更顺畅”“用普通话学电商卖特产”等贴近生活的案例,直观展现普通话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累计发放120份;侧重儿童与家庭的《高原生态·我们的家》环保手册,则结合时济村雪山、草甸、溪流等本土生态特色,以生动漫画图解垃圾分类、雪山水源保护等知识,发放80份,在普及环保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村民对普通话的认同。
[图2:实践团成员向村民讲解双语宣传册内容]
(二)“实用物品”融入日常
为增强理念渗透力,团队定制“说好普通话 共护山水美”主题帆布袋、围裙(印有时济村地标图案与生态标语),活动现场向完成问卷的村民发放150套。“这围裙上的图案画得真好看,以后去地里干活系着,既能装东西,还能提醒娃娃们保护环境!”村民阿婆接过物品时笑着说。
[图3:实践团成员向村民赠送定制围裙]
三、活动成效:双向沟通凝聚发展共识
活动现场氛围热烈,村民参与热情高涨,在语言认知、生态意识提升及需求收集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83%的中老年村民通过活动切实理解了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部分村民还主动询问后续学习课程,展现出强烈的学习意愿;儿童群体中,90%能准确说出“电池要单独放”等至少1项环保小知识,更主动表示要教父母进行垃圾分类,生态保护意识初步萌芽;同时,实践团通过现场交流,精准收集到“希望每月开设普通话小课堂”“环保手册多增加藏语解释”等12条改进建议,为后续服务的优化完善明确了方向。
[图4:实践团成员与时济村儿童互动讲解环保知识]
四、后续计划:持续发力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团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从三方面深化服务:
1.在地教学:8月中旬在时济村村委会开设“普通话夜校”,针对中老年群体开展“日常用语+生态标语”专项教学;
2.儿童赋能:联合村小开设“推普小卫士”课堂,组织儿童用普通话录制“我家的生态故事”音频,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放;
3.成果转化:整理调研数据形成《时济村推普-生态融合实践报告》,为当地文旅、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切实将实践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文/李婕 图/夏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