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赴长三角“智启新程· AI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深度融合技术测试与产业对话的调研活动。通过聆听产品迭代和技术突破讲解、参观光子芯片生产实验室、与核心研发团队座谈等形式,实践队直观感受了光电混合计算在能效与延迟上的颠覆性突破,探寻这项新兴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的实践路径。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AI算力在低功耗下‘跑’得更快。” 曦智科技技术市场经理冯晓敏在展厅介绍中开门见山。在冯晓敏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聚焦于曦智科技的王牌——光电混合计算卡“天枢”。在光电计算演示区,冯晓敏启动了ResNet50图像分类任务:单张天枢计算卡每秒处理3200张高清图像,延迟仅0.3ms,屏幕实时显示 “较同配置GPU延迟降低 16 倍,能效提升 8 倍,验证了光子计算的优越性。”参观完展厅后,队员们来到了曦智科技光电集成芯片的实验室,深入感受光电混合芯片从设计到封装的全过程。在芯片设计区域,队员们看到电脑屏幕上复杂的光路图和电路图交织,每一条线路的规划都关乎芯片的性能表现。冯晓敏介绍道:“光子芯片的设计需要兼顾光学特性和电学性能,任何一个微小的参数偏差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运算效率,所以每一步设计都要经过反复模拟和验证。” 随后,队员们又参观了芯片的镀膜、刻蚀、封装等环节,了解到一块光电混合芯片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经历数十道复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工艺精度和环境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曦智科技实验室。朱进 供图
实践队员们深刻领略到光电集成芯片,光子计算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在当下摩尔定律失灵背景下的进一步探索,更是一项大幅提升运算速度的大国重器。“当看到LlaMa2-7B模型生成100token的时间从120ms压减到8ms时,我真正理解了‘光的速度’。” 实践队员吴杨思淼感慨,“课本里的‘光子干涉校准’‘低比特量化’,在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ResNet50精度损失控制在0.5%以内,却能让功耗降到GPU的1/8,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突破太震撼了。”
从医疗影像到云端推理,曦智的光电混合计算已在多个领域落地。座谈时,冯晓敏向实践队员展示案例,一组对比数据引发热议:国内某头部医疗影像公司引入天枢计算卡后,肺部CT影像推理延迟从12ms降至0.8ms,单卡日均处理量从5万张跃升至30万张,年电费成本直降65万元;某云计算厂商部署LlaMa2-70B模型时,单次查询延迟从800ms缩至280ms,并发用户数提升4倍,综合成本下降35%。
图为曦智科技自研的光电混合芯片。李浩睿 供图
“最打动我的是技术对行业的‘适配性’。” 实践队员李浩睿看着屏幕上的软件栈演示说,“通过PhotonTorch插件,模型迁移不用改核心代码,适配时间从数周缩到 1-2 天。这意味着企业不用重构系统就能用上新技术,太接地气了。” 实践队员张砾为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分享感悟:“医疗影像分析对延迟和精度要求极高,延迟降低意味着医生能更快拿到分析结果,而处理量的提升能让更多基层患者享受到AI辅助诊断的福利。之前在课本里学过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瓶颈,总觉得距离实际解决还有很远,但今天看到这些数据,才明白光电计算正在实实在在地打破这些瓶颈。”
“光电混合计算需要‘软硬兼通’的跨界人才。”冯晓敏在座谈中强调。实践队了解到,公司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每年支持100个科研项目,提供天枢计算卡测试平台、定制化光子芯片及EDA工具链。“我们与清华合作开发的低比特量化算法,解决了光计算精度损失问题;与中科大优化的稀疏矩阵映射技术,让推理速度再提升20%。”冯晓敏介绍道。
图为实践队员与冯晓敏座谈。胡挥宇 供图
实践队员韩骜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以前总觉得科研和产业是两条平行线,科研成果转化是很遥远的事情。但通过这次座谈和参观,看到曦智科技与高校的紧密合作,知道我们在学校参与的科研项目能有这样实际的应用场景,能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突然觉得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动力。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让我们能提前了解产业需求,避免闭门造车”。“光电混合计算涉及光学、计算机、微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之前在学习时总觉得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但在曦智科技,看到研发团队需要同时精通多个领域的知识来解决技术难题,才明白冯经理说的‘软硬兼通’有多重要”实践队员童恒补充,“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要主动跨学科学习,才能适应光计算这种前沿技术的发展需求。”
图为社会实践队合影。朱进 供图
座谈结束,实践队师生们与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上海校友会学长们在曦智科技展厅大屏幕前合影。“今天的调研让我对‘科技落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实践队员杨洵姝说,“从课本上抽象的光子理论,到实验室里精密的芯片制造,再到医疗、云端场景中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我看到了一项技术从研发到惠及产业的完整链条。这种‘从0到1再到N’的突破,让我明白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探索,更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实践队队长郭瀚泽最后总结:“从10Tops/W的能效比到全流程国产化计划,从医疗场景落地到消费级蓝图,曦智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光计算的硬实力与温度。未来的算力革命,既要追得上速度,更要接得住地气——而今天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对这样的未来充满信心。”
(通讯员 郭瀚泽 刘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