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江苏师范大学“汴梁薪火” 团三下乡:助马庄香包传承,促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 “汴梁薪火” 文化传承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开展了为期 14 天的 “三下乡” 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与香包仓库整理、生产车间实操、销售大厅服务等线下工作,同步推进线上宣传,为马庄香包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马庄村曾是采煤塌陷区,经生态修复后蜕变为美丽乡村,其特色手工艺品马庄香包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一传统技艺正面临传承断层、传播范围有限等困境。“汴梁薪火” 团队正是基于此,希望通过实地实践深入了解香包的历史、工艺与发展现状,收集一手资料,并借助线上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化自信与非遗活化的时代号召。

团队分为线下实践与线上宣传两部分。线下 4 名同学于 7 月 5 日至 18 日在马庄村开展实地实践,线上 6 名同学在队长带领下自 7 月 10 日起推进宣传工作。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线下团队提前联系马庄村村委及相关负责人,确定实践计划,并通过互联网深入了解马庄村历史,做好充分准备。

7 月 5 日至 9 日,线下团队首先在香包仓库投入工作。马庄香包细分多达 2000 余种,仓库不仅存放香包,还有各类制作材料,同时承担入库出库、对外发货等重要职能,是香包生产流通的关键环节。同学们先是与兼职大学生一同组装货架,随后着手整理香包合格证。

本以为整理合格证是件简单的事,实际操作却发现其种类繁杂、数量众多,一个箱子里常混有多种合格证,同一种类也可能分散各处。面对这一难题,团队第二天便运用 excel 表格建立分类系统,效率显著提升,最终整理出的合格证据摆满了一个会议室。期间,同学们还了解到马庄村正建设智能化新仓库,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发展潜力。

image.png

7 月 10 日、12 日至 14 日,团队开始轮岗。吴俣思嘉、王紫玉前往生产车间,黄璐琪、王思雯则在销售大厅工作。生产车间布置古色古香,女工们领取材料、制作香包,完工后交由负责人检查。两位同学在车间负责数制作用于苏超文创足球的材料,休息时观察到,车间女工年龄不一,年长的手艺更为精湛,年轻的虽稍慢但作品同样精致。车间里弥漫着香料的中药味,女工们的交谈声与笑声交织,大家都沉浸在手工制作的世界里。这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在工业化时代,手工香包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并深受喜爱。

7 月 15 日至 18 日,线下团队成员交换岗位。吴俣思嘉、王紫玉来到销售大厅,黄璐琪、王思雯则前往生产车间。销售大厅是香包的主要线下售卖场所,环境敞亮,摆满各式香包,犹如展示马庄文化的窗口。同学们在这里负责理货、上货、整理库存登记等工作。尽管香包种类繁多,部分样式复杂、花色相近,工作并不轻松,但看到香包深受游客青睐,大家都倍感欣慰。

14 天的实践,让团队收获满满。在仓库,他们理清了香包的 “身份脉络”,见证了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在生产车间,目睹了新老艺人共同传承技艺的生动场景,体会到手工制作对抗工业化的独特力量;在销售大厅,看到香包在游客的喜爱中流转,了解到这一民俗符号的传播路径。团队不仅收集到香包从制作到流通的全链条素材,更在与针线、布料的接触中,真切感受到非遗与乡村振兴碰撞出的火花,为线上宣传积累了大量有温度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了全新认识。以往只在书本中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如今亲身参与,才体会到其中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他们发现,大学生团队凭借新的视角和知识,能为非遗传播带来新思路,比如运用 excel 表格提高仓库管理效率,这种现代管理方法与传统技艺的结合,是他们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方式。同时,同学们也意识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更专业的准备和系统的思考,以往对非遗的认知较为表面,经过实践,才深入理解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困境。

目前,线上宣传工作有序推进。团队以 “文化解码 + 故事赋能 + 多维传播” 为核心,构建三层内容体系:深挖工艺内核,呈现香包制作核心环节与纹样寓意;聚焦人物故事,让香包成为 “有故事的载体”;关联时代命题,展现手工技艺的生命力和基层文化发展的创新实践。

此次 “汴梁薪火” 团队的三下乡实践,是一次非遗保护的田野探索,更是青年学子与乡村文化的深度对话。同学们用行动证明了大学生能为非遗传播注入新活力,也明晰了自身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责任。未来,他们将带着实践收获,继续推进线上宣传,让马庄香包的文化内涵传播得更远,为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供稿人:夏婧玮)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