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实践队探访科大讯飞 探索AI技术创新与产学研赋能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科技强国脉动,7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赴长三角“智启新程·AI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科大讯飞 AI 总部园区(讯飞小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技术体验、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探寻人工智能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创新路径,在触摸前沿科技中明晰成长方向,为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实践动能。

智能数字人“灵犀”:AI技术重构交互新体验,点亮青年科技认知

实践队抵达讯飞小镇后,首先与智能数字人“灵犀”展开了一场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深度互动。作为科大讯飞在人机交互领域的标杆成果,“灵犀”深度融合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情感计算、虚拟形象驱动等核心技术,构建起“听、说、懂、动”的全维度交互能力。

图为队员们与智能数字人见面 。朱进 供图

“当‘灵犀’用我的家乡话回答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AI技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代码,而是能触达生活肌理的温暖力量。”实践队员韩骜在互动后深有感触。实践队员吴杨思淼也补充:“我试着问‘灵犀’一些关于当地文化习俗的问题,它不仅回答得准确详细,还能结合语境给出一些有趣的拓展,那种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朋友聊天,完全没有人机交互的生硬感,让我对AI的交互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据科大讯飞技术专员介绍,智能数字人技术已在政务服务、在线教育等领域落地:在某地政务大厅,数字人“小政”可全天解答社保咨询,服务效率提升40%;在偏远山区学校,数字教师能同步优质课程资源,助力教育均衡发展。这些落地案例让实践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而青年一代更应成为技术惠民的践行者。

星火大模型领航:AI + 全领域赋能实体经济,筑牢青年实践认知根基

在AI展厅的深度探访中,“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全场景应用成果让队员们对AI技术的产业价值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作为立足自主创新的国家级大模型,其技术突破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生活、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书写着“AI改变世界”的鲜活故事:

在AI+教育场景,队员们体验了“智慧课堂”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系统能精准定位学生知识薄弱点,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湖北某中学的试点中,该系统让数学平均分提升15分,尤其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展厅讲解员介绍道。实践队长郭瀚泽记录道:“以前总觉得AI在教育中只是辅助工具,体验后才发现它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千人千面’的教学模式,或许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通过数据赋能让教育更精准,让教师能将精力放在更具创造性的教学环节中。青年投身教育科技,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在AI+医疗领域,智医助理基层版的应用故事令人动容。在贵州山区村卫生室,村医借助该系统对疑难病症进行辅助诊断,误诊率降低32%。“一位老人因及时确诊糖尿病而避免了并发症,这样的案例让技术有了温度。” 队员李浩睿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技术价值的认同,“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山区,AI就像一位‘常驻专家’,为村医提供专业支持,为村民守护健康底线。这让我看到,技术创新不仅要追求高精尖,更要扎根基层,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需求。”

图为队员们参观体验相关产品。胡挥宇 供图

这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城市到乡村的落地案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强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新堆砌而成,青年学子唯有扎根实践,才能让科研梦想接得住地气、撑得起国之所需。

产学研协同:搭建成长快车道,明晰青年就业航向

专场研讨会上,科大讯飞校企合作总监王祯的分享为队员们点明了就业方向。针对当代青年最关心的就业能力需求,王祯给出了具体建议:“企业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实干者。第一要夯实核心基础,数学、算法、编程是AI领域的‘铁饭碗’;第二要培养场景思维,多思考‘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在实习中主动参与项目落地,哪怕是调试一个传感器参数,都是宝贵的经验;第三要拥抱跨学科融合,现在工业AI需要懂机械+算法的复合人才,医疗AI需要了解医学常识的技术人员,单一技能很难适应产业需求。”

实践队指导老师刘典辉补充道:“目前高校正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实践学分置换’等方式响应产业需求,此次实践就是让同学们提前对接企业标准,获得‘在校学理论、企业练实操’的成长机会。”队员张砾为与队员们分享道:“原来就业不是毕业后的‘突击战’,而是从现在开始‘按产业需求补短板’,企业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要在实践中一点点打磨。跨学科融合这点让我醍醐灌顶,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但一直对生物医疗感兴趣,现在意识到可以将AI技术与医疗场景结合,未来或许能在智慧医疗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这让我的职业规划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实践铸魂:以科技认知赋能青年成长,书写强国青春答卷

这场对科大讯飞的深度探访,不仅是一次技术认知的刷新,更是一场精神层面的深刻洗礼,让 “科技报国” 从抽象的口号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从数字人的温情交互到大模型的产业深耕,从技术研发的艰辛到落地应用的欣喜,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科技如何改变世界’有了具象的理解。原来强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新里。” 队长郭瀚泽在总结会上说。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看到了 AI 技术的创新高度,更读懂了技术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我之前一直纠结毕业后是读研还是直接就业,总觉得两条路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实践队员韩骜坦诚,“但这次实践让我明白,无论选择哪条路,核心都应该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读研是为了深耕技术,就业是为了落地应用,最终都是为了让技术产生价值,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成长坐标。”

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也在队员心中埋下了种子。实践队员李浩睿说:“企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让我深受触动。我本专业是自动化,但参观工业声纹监测系统时发现,懂机械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设备振动规律,懂算法才能让监测更精准。这让我下定决心,未来在智能制造领域做AI应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

而技术在偏远山区的落地案例,更是在队员心中种下了 “技术为民” 的种子。队员杨洵姝眼中闪着光:“看到智医助理在贵州山区降低误诊率,看到数字教师为偏远学校同步优质资源,我突然意识到,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高楼大厦里的精密仪器,更在于能走进大山、贴近民生。”

图为队员们合影。朱进 供图

这场实践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学子与科技强国建设之间的联结之门。队员们在总结中一致认为,这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实践,更搭建起了从校园到职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当“技术为民、创新报国”的种子在心中扎根,科技强国的接力棒便在实践中完成了精神的传承。带着这些沉甸甸的认知与思考,队员们深知,未来的成长之路需要在更广阔的实践场中延伸。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探寻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契合点,把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的时代洪流,用青春的力量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强国答卷。

(通讯员 李浩睿 郭瀚泽 刘典辉)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