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工学院“工科赋能,‘芯’锋承韵”实践团助力马尔康教育发展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中,为积极响应 “三下乡” 号召,深入贯彻“把科技送到基层,让创新赋能乡村” 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7日,
在工学院党委和工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工学院青志联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通信工程等 6 个专业,精心选拔了 12 名学生,组建了 “工科赋能,‘芯’锋承韵” 实践团。团队于7月8日奔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中心校及周边乡村开展为期12天的实践活动,为那里的乡村教育与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第一篇章思政铸魂:工科+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团将工科实践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少年筑牢思想根基。以“两弹一星”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革命英雄精神”为内核,运用3D动画重现革命故事,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激励同学们以先辈为榜样,树立科技报国理想。打造“星星灯”STEAM课程,把电路编程与红色教育结合,组织同学们协作拼装“星星灯”,在动手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同时,面向全体同学开展红领巾标准化佩戴与少先队礼仪培训,通过一对一指导、规范演练,增强组织认同感,让红色基因在乡村少年心中代代相传,助力思政教育扎根乡村校园。
第二篇章科创启智:工科思维启蒙,点亮科技梦想
聚焦乡村教育短板,实践团以工科思维启蒙为核心,依托自主研发的“卡尔”机器人、机械小车等教具,为卓克基中心校同学们系统性开展科创课程。“静电章鱼”实验生动阐释电荷原理,同学参与电路搭建点亮灯泡实践;“卡尔”机器人舞蹈互动与智能小车编程课堂,让同学们直观接触人工智能与机械传动知识,掌握基础小车组装技能;创新“侦探课堂”,借气压实验揭秘“水往高处流”科学原理 。累计开展近十场工科课堂,发放300余套实验材料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激发乡村少年探索工科领域热情,为偏远地区播撒科技创新种子,引导青少年树立“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理想信念。
第三篇章调研赋能:聚焦产业振兴,探索工科路径
实践团深入马尔康土司官寨、林麝馆开展调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以“技术溯源 - 场景观察 - 农户访谈”三维法,挖掘工科赋能产业路径。梳理基地60余年科研档案,剖析“林麝低海拔人工驯养技术体系”等2项核心技术突破,实地考察智能监测设备、环境调控系统在林麝养殖中的应用,探索“科技助农”创新模式,为乡村特色林麝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工科思路,助力构建科技赋能产业链,以专业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芯”动能。
此次实践,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青年积极践行“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时代号召的生动缩影。在这次活动中,乡村学子在工科课堂中启迪科创思维,红色教育里厚植家国情怀;调研行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探寻工科路径。未来,“工科赋能,‘芯’锋承韵” 实践团将持续践行青春使命,不断深化 “工科赋能 + 乡村振兴” 的融合路径。让工科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土地上持续发光发热,为更多乡村送去教育赋能的希望,让 “三下乡” 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青春引擎,驱动乡村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