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科大师生实地调研银河水滴,高精度步态识别引领全球第一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7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赴长三角“智启新程·AI赋能”暑期实践队15名师生走进银河水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解剖式”调研。区别于传统参观,团队通过技术实操、场景模拟、专家对话等形式,深度解码这项全球领先技术的创新密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从2016年创立之初,我们就专注于让机器真正‘看懂’人类行为。”在银河水滴的展示中心,公司财务负责人陶伟超经理向实践团队讲述了企业的发展历程。这一路的发展,正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生动写照。

技术体验时,实践队员胡挥宇戴上口罩、压低帽檐,在模拟监控场景下行走。当系统显示出 “94.1%” 的准确识别率时,现场引发阵阵惊叹。陶伟超揭秘:“这背后是三大技术突破:跨视角识别算法、动态特征提取技术,以及我们建立的全球最大步态数据库。”队员们现场体验了技术转化全流程:从步态数据采集到特征建模,再到实际场景测试。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方式,让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直观可感。胡挥宇在体验后说道:“原本以为这些高精尖的技术离我们很遥远,只存在于实验室的论文和报告中。但通过今天的亲身体验,我看到了技术从一个个算法模型、一行行代码,逐步转化为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发挥作用的系统。这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一项技术要实现产业化,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图为实践队员们实际体验步态识别技术。 胡挥宇供图

场景革命:AI如何改变城市治理

2023年起,银河水滴与多地政府合作,将步态识别技术应用于城市安防系统。在其应用的试点项目中,"远见"大数据平台帮助公安部门将案件侦破效率提升90%以上。实践队重点调研了武汉某区的安防试点项目。数据显示,该技术帮助公安部门将重点区域案件侦破时间从平均72小时缩短至6小时。面对如此显著的成效,实践队员吴杨思淼提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提升破案效率的同时,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公民隐私保护呢?” 对此,银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黄永祯亲自展示了公司研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并解释道:"每一条数据都经过三重脱敏处理,且全程可追溯。"

吴杨思淼在调研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课堂上学习智慧城市时,总觉得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今天在武汉安防试点项目中,我亲眼看到步态识别技术如何让案件侦破效率大幅提升,切实感受到了AI技术对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尤其是了解到他们用区块链技术保护隐私时,我更明白了技术创新不仅要追求‘高效’,更要守住‘底线’。”

图为实践队员们实地体验步态跟踪技术。 朱进供图

产学对话:破解AI人才培育密码

“我们与中科大等10余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前沿技术研究。”对于AI人才的培养,黄永祯表示,“当前AI领域既需要深耕算法的‘专才’,也需要懂技术的‘通才’。我们特别看重学生的三个能力:第一是数学基础,这是AI研发的根基;第二是工程能力,要能把算法转化为产品;第三是人文素养,要理解技术的社会价值。”

实践队员们在听完这番分享后,纷纷陷入思考与感悟。实践队员李浩睿说:“以前总觉得学好编程和算法就够了,今天才明白AI人才的要求这么全面。黄总的话点醒了我,数学基础就像大楼的地基,工程能力是把图纸变成大楼的施工技术,而人文素养则是确保大楼方向正确的指南针。以后我不仅要啃下数学难题,更要多参与实践项目,培养把理论落地的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黄永祯互动。 朱进供图

科技向善:从安防到医疗的跨界创新

在展区,陶伟超向师生们展示了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所有涉及个人的步态数据在采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都经过了严格的脱敏处理,剔除了姓名、身份证号等可直接关联个人身份的信息。同时,我们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数据溯源链条,确保数据使用全程透明可控。”这种对技术伦理的坚守,让队员们对“科技向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黄永祯在交流中反复强调:“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永远是造福社会,脱离了人文关怀的技术,再先进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银河水滴并未将步态识别技术局限于安防领域,而是积极探索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跨界应用。黄永祯向师生们介绍道:“我们开发的基于步态分析的抑郁症早期筛查系统,已在多家医院进入试点阶段,临床数据显示其筛查准确率达到85%以上。通过捕捉人体行走时的步频、步幅、重心变化等细微特征,系统能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辅助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实践队员们在了解到技术的跨界应用后,内心深受触动。实践队员韩骜感慨:“一直以来,我对步态识别的印象停留在安防破案的场景里,没想到这项技术还能走进医院,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器’。当听到抑郁症筛查准确率达到85%时,我突然意识到,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防恶’,更在于‘扬善’——它能在无形之中为人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实践队员吴世满也表示:“学长说‘技术要造福社会’让我很有共鸣。在体验隐私保护系统时,我看到了企业对‘不伤害’原则的坚守;在了解医疗应用时,我又看到了技术主动创造价值的温暖。这让我明白,未来做AI研究不能只追求技术指标,更要思考技术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创新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企业代表的合影。 朱进供图

这场华中科技大学师生与银河水滴的深度交流,不仅是一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沉浸式探索,更在学术研究、产业应用与社会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人才培育到跨界创新,银河水滴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的完整脉络——既要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关,更要在产业化道路上实现价值转化;既要用技术赋能城市治理、守护公共安全,又要以严谨的隐私保护体系守住伦理底线。实践队员们在这场调研中收获的不仅是对步态识别技术的认知升级,更有对科技价值的深刻感悟。实践队队长郭瀚泽全程参与后坦言:“最触动我的是企业将‘科技向善’刻入基因的坚持。从安防系统中效率与隐私的平衡,到抑郁症筛查里技术对生命健康的守护,我看到AI不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充满温度的社会工具。”参与技术体验的胡挥宇则感慨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亲手操作数据建模和智能检测车后,我才真正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技术落地的每一步都需要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而这背后是科研人员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和不懈坚守。”带着这份感悟,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所见所闻转化为学习动力,在未来的科研与实践中,始终以“科技向善”为指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杨洵姝 郭瀚泽 刘典辉)

校园新闻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