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嘉庚学子走进厦门新就业群体子女,用多元课堂润育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成为助力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四季无休、三餐不定”的工作特性,让子女暑期看护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为解决厦门市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看护难”等急难愁盼的问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雕光琢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携手厦门市思明区金榜书院和滨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7月7日至11日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支教活动,以暑期托管的形式完善“公益+社区”的新模式。

据悉,实践队以“光影纸雕+特色课程”为依托,每日上午针对金榜书院的暑托班学生开设“光影纸雕”系列课程,下午针对滨中社区的暑托班学生开设“水火箭科创实验课、古琴非遗文化课、英语歌曲课和嘉庚精神宣讲课”共四种特色课程。为33名新就业群体子女打造了兼具知识与趣味的假期课堂,既解决了暑期看护问题,又让小朋友们学习到新知识,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光影纸雕:当传统工艺遇见红色基因

光影纸雕是一种融合传统纸雕工艺与现代光影技术的艺术形式,通过多层镂空纸张的巧妙组合和灯光投射,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既保留了手工艺的温度,又赋予作品动态的生命力。课程共分为四个课时,通过创意纸雕手工与党建文化融合的方式,在培养小朋友们动手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植入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基因。课程中,学生独立完成了8件纸雕作品,并作为优秀作品在金榜书院展示。

图为金榜书院学生作品。张恺霖供图

水火箭科创实验课:空瓶里的科学密码

水火箭科创实验课是一门融合物理原理、环保理念与动手实践的跨学科科创课程,以“水和气压”为动力核心。实践队队员将提前收集好的空塑料瓶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发射、迭代水火箭模型,在“环保+科创”中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创新思维,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

图为滨中社区学生合作组装水火箭。吴彤供图

古琴非遗文化课:琴弦上的千年古韵

当非遗古韵走进课堂能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实践队队员林奚萱身着汉服将“伯牙绝弦”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影视剧为引,讲解古琴的历史、构造,着重展示了古琴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智慧和“清和淡雅”的审美追求。此次课程不仅是古琴技艺的教授,更是传统文化的浸润。

英语歌曲课:歌声里的单词魔法

“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英语歌曲课堂上,实践队队员柯诗晴以手势舞的形式带领小朋友们演绎《You Are My Sunshine》,在朗朗上口的歌曲中学习英语单词,在听、说、做里轻松掌握英语,将知识化作快乐记忆。这种“唱跳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20分钟内就掌握了 “sunshine”“love”等15个单词,课堂上笑声与歌声交织。

嘉庚精神课:“魔法书包”里的家国情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陈嘉庚先生的箴言振聋发聩。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校主陈嘉庚的故事铭记在每一个嘉庚学子心里。实践队队员郑琢紫旋用“嘉庚爷爷的‘魔法书包’”解读“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内核,多维度探寻陈嘉庚一生南洋创业、深耕教育、爱国救亡的波澜壮阔。

图为实践队与滨中社区学生合照。张恺霖供图

五天的支教时光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与科学的种子,也为新就业群体家庭送去了切实的温暖。家长们纷纷反馈:“你们的课程既有文化深度又有互动趣味,孩子每天都盼着来上课。”实践队队员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里,深刻体会到青年担当的分量:从课堂上的耐心引导到课后的细致复盘,从课程设计的反复打磨到合作模式的积极探索,青春力量正沿着“需求—服务—长效”的轨迹,真正扎根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这场“公益+社区”的实践,不仅破解了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的急愁盼,更探索出高校服务社会的新路径——以专业所长赋能社区教育,让非遗传承与科创启蒙走进寻常巷陌。而与金榜书院达成的长期合作意向,更让“一次性支教”生长为“持续性服务”,为后续课程模块化、服务常态化打下基础。(通讯员 陈欣然)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