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医药健康学院“青禾筑梦队”13名师生志愿者在阳光村的志愿服务已过半程。自7月8日启程以来,团队以“筑梦不分老幼,青禾守望朝夕”为宗旨,通过应用戏剧、自然教育、红色传承、生命急救、职业启蒙等多元活动,为28名乡村儿童打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暑期课堂,用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温暖答卷。
活动伊始,"青禾筑梦队"以"戏剧破冰+艺术疗愈"创新模式构建心灵成长课堂。在第二日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应用戏剧魔法迅速点燃现场:韩华老师带领的"大风吹"游戏以"吹戴眼镜者""吹扎辫子姑娘"等趣味指令,让28名儿童在奔跑换位中打破陌生感,志愿者同步记录每个孩子的社交表现;改编版"拍蚊子"反应力训练通过"pi/pa/pong"指令体系,不仅锻炼专注力,更让原本沉默的小女孩主动加入肢体互动,灿烂笑容成为课堂最生动的注脚。
下午的艺术疗愈环节,廖莉老师以曼陀罗绘画开启心灵对话:在"颜色没有规则,选吸引你的就好"的正念引导下,孩子们用画笔解码内心世界——彩虹下的家、未来教师梦跃然纸上。志愿者通过画作分析,为3名内向儿童定制心理疏导方案,实现"游戏破冰-艺术表达-专业疗愈"的闭环。活动尾声,孩子们自发将作品拼成"心灵画布墙",用色彩诉说着"被看见"的喜悦。
生命教育,职业启蒙:在情景演绎中寻找希望的种子
作为医药健康学院特色团队,“青禾筑梦队”将专业优势融入志愿服务。在第三日开展的“生命教育四部曲”中,指导老师余欢妹通过情景模拟、道具演示,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原本腼腆的7岁男孩小杰在实操后坚定地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救更多人!”
下午场"职业梦想家"计划通过绘本导读与角色绘画,激发孩子们对医生、科学家等职业的认知,28幅"戴着听诊器的小医生""手捧教案的小老师"等职业画像被装裱成"未来职业墙"。当原本害羞的男孩举着"我要当救死扶伤的医生"的手绘彩画时,志愿者深刻感悟:"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中期阶段,团队以“自然探索家”与“红色传承者”双重身份,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与历史。在第四日的自然探秘活动中,志愿者引导孩子们观察野菊花、三角梅等本土植物,采集标本并创作植物画。7岁的朵朵发现野菊花花瓣呈放射状排列,兴奋道:“中间的小花蕊像太阳!”9岁的小朋友则通过志愿者讲解,纠正了对三角梅的认知误区,明白了“彩色叶子”的植物学奥秘。
第五日,团队特邀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黄友才爷爷讲述战场故事。黄爷爷用朴实的语言还原了战士们日夜作战、负伤牺牲的惨烈,孩子们听得眼眶湿润。当教唱《强军战歌》时,平时羞涩的9岁女孩紫源主动举手领唱,嘹亮的歌声在教室回荡。随后观看的红色动画片《小英雄雨来》引发热烈讨论,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像雨来一样勇敢”。
截至中期,团队已累计开展活动12场,收集植物标本画28幅、急救技能实操记录28份、职业梦想画作28幅。数据背后,是孩子们肉眼可见的成长:曾经在课堂沉默寡言的8岁女孩小古,如今在课堂上主动分享故事;作业辅导环节中,孩子们的字迹从潦草逐渐变得工整。
志愿者们也在付出中收获感动。队长童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当书洋同学准确完成心肺复苏按压时,当紫源唱响《强军战歌》时,我忽然明白,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梦想的点燃者。”团队指导老师廖莉、李雪梅、韩华表示:“中期成果超出预期,下一步将结合乡村实际,增设家庭关爱、科学冒险等特色课程。”
从晨曦中的八段锦到暮色里的手工课,从田野间的欢笑到教室里的深思,“青禾筑梦队”用专业与热忱,在阳光村播撒下爱与希望的种子。中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一周,团队将继续深化“自然教育+红色文化+生命健康”三位一体模式,助力乡村儿童全面成长,用青春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文/廖莉、李雪梅、韩华 图/青禾筑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