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祁迹再现”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祁剧发源地之一祁东县,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探访祁东祁剧艺术表演团,旨在系统了解祁剧在新时代遇到的生存及传播困境,探索非遗文化破局之道。
图为参观祁东祁剧艺术表演团
祁剧因地域不同而被划分为永河派、宝河派两大流派。祁东县作为永河派的核心传承地之一,其代表的祁剧于2018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祁剧正面临着可持续和创新性发展的双重困境。
“传承人多为老年人,2021年只有9位青年演员加入祁剧团。”祁东祁剧艺术表演团副团长刘雅玮如是说。实践团了解到,培养一个祁剧青年传承人,学员需要通过5年的专业学习以及至少5年的舞台实践,才能从学员转变为一名真正的演员。另外,资金不足导致的场地局限、祁剧人员工作岗位的缺乏、商演次数自疫情以来的下滑等共同构成了祁剧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上的阻碍。
近年来,政府对祁剧发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扶助,刘雅玮提到:“政府对祁剧很重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017年,祁东县建立了祁剧艺术文化广场,祁剧的日常演出、公众普及和教育传承工作等得以顺利开展;2024年,政府成立了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为25名青年演员提供了编制。
关于祁剧的创新性发展问题,实践团了解到目前祁剧团的演出集中在每年的100场“送戏下乡”活动,主要为乡镇、社区贡献祁剧表演。刘雅玮表示,为了祁剧表演能开拓出新路,一方面祁剧团尝试在唱腔上吸取其它剧种的优点,以及对不够优美的动作进行改进;一方面也在实践多媒体发展路径,此前个别大型祁剧演已尝试在流媒体平台上进行直播。当实践队队员询问祁剧和文创、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刘雅玮表示,祁剧团曾联合南岳文旅局进行古戏台非遗活动的展演和宣传,但受家乡旅游资源的影响,祁剧与文旅的融合任重而道远。
图为采访副团长刘雅玮
在祁剧艺术表演团,青年祁剧演员谭湘香、刘倩为实践团成员现场演绎《李三娘》“打猎”片段,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了祁剧的生动魅力。表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幕后,对两位青年祁剧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他们分享了自己从刚接触祁剧到如今已从事祁剧9年的历程和心得。祁东祁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祁东祁剧团团长彭红利提到:“非遗是活态的,需要演员来坚持,来演来学”,青年演员的坚持与热爱是祁剧发展的源头活水。
图为祁剧演员演绎《李三娘》“打猎”片段
经过本次调研,实践团成员系统了解到祁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困境。传承是祁剧发展的根基,创新是祁剧发展的燃料,实践团队长表示,后续将派队员学习祁剧的经典动作,将祁剧动作与采摘黄花菜的农事动作相结合,打造可食用戏曲IP,为祁剧焕发生机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祁剧团团长、演员及实践团成员合照
(作者:邹婕怡 陈怡廷 徐欣南 摄影:赵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