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增为革命的无线电技术工作服务至终

张银增出生在河北省蠡县农村,生长在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幼年时母亲病故、父亲被日寇杀害,饱受国难家仇之苦,深受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从小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1944年6月一满16岁即在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报名参加八路军,开启了他16年的戎马生活。
由于上过几年小学和“高级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入伍没多久张银增就被部队选派到冀中军区无线电报务训练队学习无线电通讯,成为一名报务员,为部队收集和传送情报。当时冀中军区第十分区处在平、津、保三角地区,分区司令部经常活动在新城、雄县和坝县一带,是敌伪活动最猖獗的地区,敌人扫荡频繁,1947年情况尤其严重,分区的党政军不得不撤到大清河以南白洋淀地区。这时张银增跟随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带领的一支小分队和一部电台深入到大清河以北,在敌人的心脏部位隐蔽活动,对敌人进行武装侦察和安定民生,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摸清了敌人的分布情况和兵力部署,为后来该地区打响的大小战斗提供重要的战略依据。在战斗中,部队发明了很多战术,如撩门帘战术、推门战术,还有大家熟悉的地道战。

1948年,解放军整编成立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二十旅,张银增随电台一同到了二十旅司令部。在平津战役中,参加了解放琢县、房山县等北平外围据点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且是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战士。

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和党的培养使得张银增破除个人狭隘的复仇主义思想,成为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一个不懂事的毛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阶级觉悟和工作能力的干部。

因长期受胃溃疡、类风湿等病痛折磨,无法随所在部队(0029部队通信团)到边缘地区执行任务,1960年9月,张银增转业来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国营北京电子管厂(代号国营774厂,该厂后来演化成京东方)工作。部队的军人作风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他迅速地融入军工厂的氛围,成为中坚力量。张银增以充沛的革命精神和刻苦钻研的精神积极工作,先后担任半导体车间主任、十分厂厂长、总厂副厂长等,为我国民族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为国家重点工程、为军事通讯装备升级换代、为广播电视和邮电通信、为“两弹一星”等伟大工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4年9月,积累了丰富革命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张银增被派到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根据“按需办学、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开放式办学,对干部进行厂长统考、基建计划预算、市场营销、英语等多种业务培训,培养企业的“五把手”——厂长、书记、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一直到1990年9月离休。

回望自己的革命岁月、职业生涯,张银增总是想起1945年11月在冀中军区无线电报务训练队时得知自己成为中共候补党员的那个不眠之夜,当通信兵、在电子管厂工作、为电子工业培养人才……他得偿所愿,完成了当时自己立下的志愿——“为革命的无线电技术工作服务至终”!

向党说句心里话:

今年我已经92岁了,在迎接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开展了学党史、讲党史活动,振奋人心,激励斗志。在我心中泛起的久远记忆,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卓绝斗争,取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胜利。我将继续坚定地跟党走,一生在党。

个人简介:

张银增,男,河北人,1928年6月出生,1945年11月入党,1990年9月离休,原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1944年6月在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第十分区参加八路军,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60年9月转业到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半导体车间,先后任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厂长、总厂副厂长,1984年9月到电子工业管理干部学院任党委书记。
时间:2023-02-08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张银增为革命的无线电技术工作服务至终
  • 人生在奉献中闪光
  • 人生在奉献中闪光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02-08
  • 心底无私天地宽 实业救国育人才
  • 回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 02-08
  • 沈云师一份入党心,一生家国情
  • 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共话党员作用发挥
  • 齐恕安几经波折未曾悔,精仪事业伴一生
  • 吴可桐用耐心、细心、责任心书写我的抗“疫”答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