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无私天地宽 实业救国育人才
——纪念88岁高龄申请入党的优秀党员、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首任校长陈光熙
【编者按】回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长达84年办学历程中,学校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从“实业救国”到“工业报国”,再到“信息强国”,在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各个时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始终扎根祖国大地,融入到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信息科大人在不同时期与党和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小故事,来了解信息科大的前辈们是怎样用文化的传承来抵抗艰辛和苦难,是怎样用知识的创造来追求光明和信仰,又是怎样努力用卓越的学术追求与高尚的爱国情操,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通过这些动人的人和事激励年轻的信息科大人,在“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以即将召开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全面推进“五个环境建设”,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
第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88岁高龄申请入党的优秀共产党员、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首任校长陈光熙先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获得了伟大胜利。国民政府教育部增设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任命陈光熙为校长。陈光熙于1946年4月2日呈报教育部“遵令就职,并启用钤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陈光熙任一机部设计局总工程师。
89年风雨人生,他用执着的求索实现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用坚定的脚步谱写了计算机领域的奇迹,他用一颗赤子之心在耄耋之年敲开党的大门,他用“垫脚石”精神塑造了一批杰出的计算机人才……他的一生,走得那样曲折坎坷,却留给世间最坚定、最从容的背影,留给人们一段回味无穷的传奇。
1903年5月21日,陈光熙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父亲是前清末代举人。辛亥革命后,他与全家回归故里——浙江省上虞县。1916年,陈光熙就读于浙江绍兴县省立五中,父亲希望他将来学医。可是到了第四个年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来到省立五中,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出国勤工俭学。蔡元培先生以“苦学生的好机会”为题进行的演讲,字字句句深深打动了陈光熙那颗年轻的心。1919年,16岁的陈光熙中学毕业。
1920年5月,一艘法国邮轮载着127名中国青年,离开上海港——陈光熙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开始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航程。陈光熙在法国、比利时度过了整整10年勤工俭学的清苦生活。他一边当钳工,一边在大学钻研地质科学,并获得了5种专业特长和农业机械师,工艺制造、土木及采矿工程师及地质工程师等3个工程师学位。1922年,他用一年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法国教鲁士大学农业机械专科,并获得农业机械师学位。1929年,他毕业于比利时鲁文大学工学院,获工艺制造,土木及采矿工程师学位。1930年他毕业于该学院地质研究生班并获得地质学工程师学位。在法国求学期间,陈光熙勤奋的学习精神和优秀的成绩得到老师和学友的称赞。有人劝他留在法国当工程师,但被他拒绝了。他日夜都在怀念遥远的祖国,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然而1930年10月,当他回到可爱的祖国时,迎接他的却是一个遍地硝烟、满目疮痍的河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费了一年多的周折之后,他总算找到个教书的地方,开始在一所中学当初中数学教师。虽然学非所用,十分苦恼,但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陈光熙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现实,安心教书。后来他又相继在上海劳动大学任讲师、在青岛东北海军讲习所做课程翻译、河南开封第一师范担任理化教师、北京辅仁大学附中任数学教师。1933年9月,他被北京辅仁大学聘为数理系讲师。1938年9月,他被辅仁大学提升为教授。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获得了伟大胜利。国民政府教育部增设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并任命陈光熙为校长。陈光熙于1946年4月2日呈报教育部“遵令就职,并启用钤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展现在陈光熙面前的是一条闪光的路。多年的苦苦期盼,多年的上下求索,终于有了一个新的起点。陈光熙的爱国、报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到机械工业部一个设计院担任总工程师。已经50多岁的陈教授,心情仍然象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一样,他注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电子计算机刚刚在外国问世的时候,陈光熙教授就以他对科学的敏感,发现这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生事物。1957年,哈工大校长李昌派人到北京招聘一批老教授,创办新专业。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陈光熙教授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离开对他来说已经很高的技术领导职位,带着家人自告奋勇地远赴塞外来到北国冰城——黑龙江哈尔滨,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塞外北疆扎下根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披荆斩棘,创建新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专业。
陈光熙是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亲身经历过满清政府、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新中国的成立。新旧社会的对比,使他深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当年在社会上,提出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多少有志青年为之奋斗。可是在旧中国,没有科学、教育的地位,何谈救国?现在看来,光靠科学教育是不能救国的,只有革命加上科学教育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回首往事,陈光熙曾感慨万千。他坚信:在我们中国,除了共产党,谁也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只有搞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他决心将毕生的追求和自己的余生全部融入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中。他一生中虽然先后两次进过共产党的监狱,但他对党依然十分向往。他在20世纪50年代“三反”时进过监狱,“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打成特务进了监狱。但是,他没有一点怨气。当有人问他:“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他说:“共产党对我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母亲疼爱孩子,有时也打骂孩子,有时有理,有时也没理。母亲打错了孩子,孩子能记仇吗?”一番话,道出了陈光熙对党无限的热爱和深情,也道出了一位老知识分子“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尚情怀。他用一颗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的赤子之心,以一种比海洋和天空更博大的胸怀,终于扣开了党的大门。1991年12月6日,在哈工大计算中心会议室里,88岁高龄的陈光熙教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宣读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心。党支部大会经过认真、充分讨论,一致同意接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在1992年的6月20日,陈光熙教授走完了人生的89个春秋,为自己的人生之旅划上了句号。他的身上覆盖着党旗,安详地躺在花丛中。他的弟子、后任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所长的李明树当时作《采桑子》一首,痛悼恩师:“西风抛洒乾坤泪,痛悼恩师。痛悼恩师,无奈今朝生死离。后生承继千秋业,您请安息。您请安息,他日功成再报知。”
本文节选自《八百壮士(第三卷·一代师表)》,原文作者刘培香、马洪舒。摘自哈工大博物馆网站。
时间:2023-02-08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心底无私天地宽 实业救国育人才
- 回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 02-08
- 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共话党员作用发挥
- 10月27日上午,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司、团总支书记王梦晨及学生代表一行6人拜访学校退休干部沈云师老先生,回忆革命峥嵘岁月,共话抗美
- 02-07
- 人不到校心在岗,教学秩序保顺畅
- 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进展顺利,除了变身网络主播各显其能的教师们,还有这样一支团队在背后默默付出,他们为线上教学的稳步推进保驾
- 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