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泛绿的树梢,也落在基建处前期工作部部长李旭的肩头。李旭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东坨村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李旭的工位就在一楼,推窗望去,工人们已经开始操作挖掘机施工作业,俨然一幅热火朝天、秩序井然的场面。能够亲自见证图纸上的建筑在这片土地上萌芽、拔节、成长,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是最幸福和值得期待的事情。
李旭2011年从部队设计院转业后,来到信息科大基建处工作,主要负责新校区前期工作兼规划设计工作。这位典型的“理工男”衣着朴素、语调平和,说话还时不时带点“湘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李工”。
在指挥部,李旭主要负责外出跑规划、消防、园林绿化、临水临电等手续,需要与工程部、预审合约部等多个部门反复沟通,办理好一套手续至少需要准备十几份文件,耗费二三十天。时间紧、任务重,李旭希望挤出每分每秒,以最高效率办好手续。记得跑控规调整时,李旭一周就跑了五次昌平规划分局,最终跑了几十趟才办好手续。李旭准备了标注详细的计划表放在工位上,常常是提前很多天用专用资料袋准备好相关文件。为了确保尽快办理好手续,李旭往往是一早就赶到相关部门门口等待。有时遇到领导开会、办事人员外出等情况,就还要等上一天。谈到在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的经历,李旭说:“甚至不敢喝太多的水,午饭也是能省则省,生怕耽误工夫错过了人。”印象最深是为新校区办理临电手续。我校的相关资料都已经准备齐全,但有关部门就某些细节仍然存在分歧。李旭与工作人员据理力争,讲道理、讲难处,沟通协调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说服临电报批接件。将手续交付给工作人员后,已是口干舌燥,这才发现一下午自己一口水都没有喝。
他工作起来雷厉风行、毫不含糊,高质高效办好每一道工程手续;办公桌上厚厚一沓精心标注的专用文件资料袋,又展现着他心细如尘的一面。跑手续的工作需要与多个部门打交道,意见修改往往需要来回多次,战线很长。李旭并没有因为一味追求高效而忽略细节,成文时常常和同事、设计院一起核对多遍。每个项目、每个手续都有单独的文件夹,拿到批文后,李旭第一时间扫描存档,并将原件登记交到资料室,确保不遗漏任何细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绝对不能因为细节的纰漏而耽误工期。”李旭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数据有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流程的滞后。”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李旭的工作记录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激励自己。李旭家在回龙观,距离新校区约10公里。在摇到号之前,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赶在早高峰之前与同事拼车或乘坐公交。在寒冷的冬天,太阳升起的时间要比平常晚些。李旭常常要在晨光熹微之时走出家门,有时甚至来不及和10岁的女儿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从周一到周五,李旭几乎每天晚上都不能准时下班,周六还要在指挥部开会布置下周工作。往往是暮色四合时,李旭才锁上办公室的门。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李旭也是为了工作尽可能地压缩陪伴家人的时间,拖到小年之后才回湖南老家。直到腊月二十九,李旭还在电话里与同事沟通图纸,不断完善。去年8月,李旭和同事们前往北京大学交流经验。就在参观校园建筑时,李旭突然眩晕。同事们连忙把李旭送往北大国际医院就诊,所幸并无大碍。据同事龚菁介绍,李旭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比较大,经常加班,已经几次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大家都劝李旭好好休息,”龚菁回忆道,“可他嘴上答应着,却因为怕耽误手头的工作,第二天依然在单位加班加点工作。”从那以后,为了避免因为低血糖而引发身体透支,李旭养成了常备巧克力的习惯。对李旭而言,新校区建设工作的压力更像是一种动力,推动着他勇往直前。
自从可研报告批复之后,新校区建设每天都有新变化。李旭见证并推动着新校区的点滴变化,心中充满期待。“我们大家常把这一栋栋楼比喻成自己的孩子。看着一栋栋楼拔地而起,就如同亲自把一个个孩子抚养成人,特别有成就感。”李旭动情地说。对于能够助力新校区建设,他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当前,B组团已经正式开工,迫不及待地与A组团“作伴”;C、D组团和第一教学组团也开工在即,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东方风来满眼春。”李旭的嘴角轻轻上扬,迎着春风准备前往委办局去办理下一道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