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能源回收瓶颈!学生团队研发新型水伏发电机助力 “双碳” 目标
当下,全球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攀升,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引发的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积极响应气候治理,提出 “双碳” 目标,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成为破局关键。就在众多科研力量聚焦传统清洁能源时,一支学生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常被忽视的水蒸发过程,成功研发出基于二维蛭石纳米通道膜的水伏发电机,为能源结构转型带来新希望。
水,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能量载体,吸收了约 35% 的太阳能,蕴含着高达 10¹⁵W 的功率。然而,当前水体能量利用主要依赖水力发电、潮汐能发电、波浪能发电等机械能转化方式,这些技术普遍存在地理限制大、生态影响高、供能不稳定等弊端。反观水蒸发过程,虽持续且蕴含巨大能量 —— 地表约 78W/m² 的能量因水蒸发和植物蒸腾而散失,却因现有回收技术的瓶颈,长期未得到有效开发。现有蒸发能量回收技术,要么依赖成本高昂、工艺复杂的纳米材料合成,要么面临能量转换效率低、输出不稳定的难题,严重阻碍了其规模化应用。
面对这一困境,该学生团队迎难而上。他们选用廉价易得的蛭石作为原材料,采用绿色环保的制备方法,成功从蛭石块体中剥离出二维蛭石薄片,并构建出二维蛭石纳米通道膜。实验数据令人振奋:蛭石膜展现出优异的亲水性,其水化层能牢固地锚定在通道表面,产生独特的 “水锚定效应”。基于这一特性,团队成功搭建起二维蛭石纳流水伏发电机。经测试,该装置在室温条件下,无需外部能源输入,便能在两周内持续稳定地输出 1V 左右的电压,一举突破了传统水伏材料的效率瓶颈。
这一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与社会价值。该水伏发电机原材料成本低廉、制备过程环保,极大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稳定的电能输出特性,使其有望在偏远地区供电、环境监测设备自供电等领域大展身手,为解决能源分配不均问题提供新思路。在 “双碳” 目标的指引下,这项创新成果无疑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清洁能源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为减少对 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气候变化压力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谈及研发历程,团队成员感慨万千。从最初的创意萌芽,到实验过程中反复遭遇的材料性能不稳定、装置设计不合理等难题,再到最终的技术突破,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他们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该领域,优化技术细节,推动新型水伏发电机早日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气候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C15736743251 来源: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大学生课堂上“身临其境”学知识
- 我们的考题是地震后的救援,现场大屏幕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地震灾害现场,身边的房屋坍塌,目之所及的四个模拟人是需要我们紧急救援的对象
-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