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渗透:社会各领域的饭圈化背后,我们如何实现“双赢”》
“饭圈”是通过网络社会聚集起来的纪律严明、分工明确、行动力极强的追星组织,组织规则及其运作形态就是“饭圈”文化。
然而当前,随着粉丝追星对象多元化扩展,成熟于娱乐业的“饭圈”追星模式已广泛蔓延。畸形的饭圈文化正在突破传统的追星范围,除了侵入竞技体育界,话剧、文学、戏曲圈、曲艺圈乃至读书、动物饲养等泛文化领域,也都受到畸形的饭圈文化冲击。
以体育界为例,粉丝“饭圈化”追星虽然发挥了宣传体育明星、推广体育运动项目和促进体育消费的积极作用,但体育明星与娱乐明星不同,“饭圈”文化自身也存在不少弊病,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粉丝体育追星盲目照搬“饭圈”模式风险也与日俱增。
体育追星并非新鲜事,但“饭圈”文化渗入并主导体育追星出现于近几年。据10月15日澎湃新闻网报道,国乒球员王楚钦遭遇粉丝跟踪式“怼脸”跟拍,其大声斥责并要求对方离自己远点。14日深夜,王楚钦发文,希望抵制“代拍”和长时间跟拍等行为。这并非国乒队员第一次受到“饭圈文化”的影响。2022年底,樊振东就曾呼吁“不要把饭圈陋习带进竞技体育”,由此引发舆论热议。孙颖莎深受所谓的“cp粉”困扰,严重影响了日常训练。今年4月,樊振东又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声明,称某女士通过多日跟踪后确定其酒店房间号,通过酒店前台拿到房卡,多次非法侵入他的房间。“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让一些体育明星深受其扰。
此外,今年的“熊猫界”也不太平静,“暖暖被打”一事闹得沸沸扬扬:饲养员用竹竿拍打催促暖暖“下班”,合不合适?饲养员被永久禁养,合不合理?围绕这些问题,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过程中戾气不少,甚至有人跑去网暴饲养员。
大熊猫憨态可掬,备受国人喜爱。加之近些年直播和短视频流行,更助推不少大熊猫火热圈粉。线上,观看大熊猫日常,关心大熊猫健康的人越来越多;线下,不少动物园人气暴涨,起大早、排大队看熊猫再寻常不过。但这场舆论风波也将一些网友情绪极化、攻击谩骂等非理性特质暴露无遗,让人们看到了病态饭圈文化入侵“熊猫界”的隐忧。
人类的比较、猜疑与嫉妒,点燃了一场场战火,面对如此舆论场,动物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行事变得愈发谨小慎微。而这一事件后,广大饲养员怕也要更加小心翼翼了,毕竟稍不留神可能就会丢工作、被网暴。这对大熊猫保护工作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病态饭圈文化的渗透能力不容小觑,除了体育界和“熊猫界”,还有金融“饭圈”化、爱国“饭圈”化、曲艺“饭圈化”等等。“饭圈”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各个领域扩散的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助推作用。
其一便是社交网络等技术形态的发展。近十年来,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传播媒介的技术变革令社会文化的组织形式也产生相应变化。追星族群的组织由前网络时代的歌友会、影迷会等粉丝俱乐部转换为高度依赖于社交媒体的线上俱乐部,如QQ群、贴吧、微博等。可以说,今天的饭圈最初就是获得了网络属性的粉丝集群。与此同时,中国的偶像工业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2014年随着互联网资本对影视行业的介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偶像工业开始重新洗牌。
其二是粉丝经济的扩张。随着自媒体等新兴营销渠道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思维对娱乐产业的重塑,娱乐圈积极利用来自饭圈的能量。粉丝被引导以“氪金”各种周边商品、买热搜、打榜、控评等消费方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支持,为了偶像能持续获得资本青睐,都无条件地大量付出精力和财力。饭圈惊人的集资能力充分体现个体被凝聚后产生的强大影响力。饭圈营销扭曲了正常的商业关系和消费逻辑,破坏基本的社会诚信。在粉丝经济盛行的舆论中,人们难以分辨出他人的言行是否存在利益驱使。商业上的种种不正当竞争也得以隐匿于粉丝群体的舆论造势和相互攻讦中。饭圈营销为博取眼球不惜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引发网络争议。
其三是社会心理原因。法国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了群体易受暗示、轻信,情绪夸张、单纯,偏执专横等特点。勒庞还提到,相同的心理诉求促成群体。而个人加入群体之后,自己的独立意识便会消失,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接受简单理想化的主张。这也是群体传播中的集群极化效应。而为了弥合沉浸网络世界带来的群体性孤独造成的内心真空,人们渴望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的亲密关系。
而饭圈化的扩散,若仅对狭义上以偶像追星族为主要构成的饭圈群体进行批判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必须提炼出它们共同的思维特征——饭圈思维。如同思想瘟疫,饭圈思维无处不在,现今的网络舆情背后都有饭圈思维的影子,它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和舆情相交织,极容易引起网络舆论的混乱和失控,也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饭圈思维下纵使无关乎自身利益,人们也会自动地发起并参与舆论斗争。任何领域只要沾染饭圈思维,便会丧失正常的公共讨论空间。
尽管如此,“饭圈文化”作为一种受到现代青少年群体追捧的新型文化形式,如果能够通过发扬其健康、积极的文化内容,做到正确引导粉丝追星,甚至是引导粉丝树立正确的三观,那么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饭圈文化”在各个领域也能创造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而如何实现“双赢”局面,是现今社会面对的难题。目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饭圈化”的消极现状进行改善。
- 对“饭圈思维”的扩散进行管制,将政治话题与“饭圈化”做严肃的切割,避免滥用“政治正确”。
- 遏制新闻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加强自媒体营销号管制,提高微博等社交平台门槛,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过多的情绪渲染。
- 培养粉丝内部新型意见领袖,引导粉丝或舆论往正确、积极的一面发展。同时,新型意见领袖也应该多为粉丝发声,并积极组织粉丝进行更有意义的追星活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有多个粉丝群体有组织地进行捐款捐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粉丝的看法,缓解了粉丝与大众在舆论中冲突、对立的情绪。
- 警惕资本从中图利。资本逐利的本性往往会驱使他们不顾社会影响地利用庞大的粉丝群体赚取利润。这就需要粉丝群体提高辨别力,理性消费,切莫成了资本家野心的牺牲品。
- 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重视心理健康建设。针对易感人群,各大高校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立足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阶段特征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的培育策略。致力于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把握流行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比赛等活动加强人际关系的真实连结,充实年轻人的内心,培育健全的人格,避免群体性孤独等社会现象。
饭圈渗透利害并存,只有放大积极影响,尽量消弭消极影响,才能实现“饭圈”与社会各界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