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访谈设计
(一)构建"地域跨度×职业阶段×身份特征"三维访谈矩阵
实践前,团队精心挑选了来自不同地域、处于不同职业阶段、担任不同岗位职责且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 5 位优秀乡村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地域维度方面,团队实践覆盖粤桂冀鲁四省五地,选取东部沿海(青岛平度)、革命老区(石家庄鹿泉)、边境县域(玉林博白)、贫困山区(乐昌梅花镇)以及脱贫振兴区(钦州市陆屋镇)五类典型教育生态。在职业维度方面,形成“青年教师-资深教师”的代际谱系,涵盖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行政管理教师等多元岗位,重点访谈“支教教师”、“党员教师”、“边境教师”等特殊群体。最终确立黄老师、蔡老师、康老师、王老师、王老师5位典型样本,构建中国乡村教师群体的微缩图谱。
(二)构建叙事化访谈框架:时间轴线与情景轴线
为深度挖掘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与使命践行,追踪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初心蜕变,团队创新构建了“时间轴线与情景轴线”叙事化访谈框架,系统呈现乡村教师的教育人生。
(三)叙事化访谈的特色与价值:解码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与实践智慧
访谈以“讲故事”为主线,通过具体案例与细节呈现乡村教育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教龄教师,设计分层问题:对青年教师聚焦职业选择与适应,对资深教师突出坚守动因与专业成长。同时,注重隐私保护与情感共鸣,体现对乡村教师群体的尊重与理解。访谈设计紧扣乡村教育现实,聚焦资源匮乏、文化差异、师资流动等核心问题。通过提炼乡村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应对策略,为乡村教师支持政策制定、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实证依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实践成果
(一)优质访谈资料积累
本次实践对5位优秀乡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成功收集到高质量、内容丰富的访谈资料,涵盖完整的音频以及过程性文字记录,后期又将其整理为详尽的文字版访谈记录,形成《乡村优秀教师初心事迹集》。
访谈形成的文字记录精准呈现了教师们的教育思想。蔡天昊老师分享了从城市投身乡村教育的初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AI技术、开展墙绘社团;黄老师将历史知识转化为故事,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探索;康老师回顾了25年乡村教育生涯,分享因材施教理念和推动“家校共育生态圈”建设的经验;王洪波老师介绍了体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丰富经验,以及对乡村教育发展的独特思考;王倩老师谈及初入乡村教育面临挑战时,采用“分层教学法”和融入乡村生活元素教学的实践。
(二)乡村教师初心演化与践行路径的理论建构
1.教育变革中初心与使命的演化
团队以教龄27年的王老师为典型样本,建立《教学大事记时间轴》,系统追踪其职业生涯中“普九攻坚-新课改-教育信息化”三大教育变革期的实践轨迹。通过关键事件回溯,解析其教育初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坚守与升华。从“传授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嬗变,体现了其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拓展。这一轴线不仅记录了康老师的个人成长,也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时代脉络。
2.生动教育情景中的践行初心与使命
团队通过深度观察与参与,还原乡村教师的教育实践图景,深入探究发现青年教师在生动教育场景中的初心与使命践行。乐昌市梅花镇大坪小学的青年教师蔡天昊老师为典型样本。团队成员访谈深入其“课后家访劝学-墙绘社团活动”等教育场景,挖掘生动教育场景中乡村教师在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挑战下的教育智慧与使命担当。通过沉浸式访谈,团队不仅捕捉到乡村教育的真实生态,更深刻理解了教师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践行教育初心,为乡村教育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三)教育理念传播与推广
1、公众号推文:点亮乡村教育的 “灯塔”
团队围绕访谈成果,以笔为炬,精心撰写一系列饱含深情的公众号推文。这些推文聚焦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创新,全方位展现乡村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动人故事。在推文中,我们能看到蔡天昊老师如何凭借 AI 技术,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奇幻知识世界的窗,那些由作文转化而来的画作,承载着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也能感受到王倩老师运用 “分层教学法” 和 “单词卡片游戏” 时的良苦用心,她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牵着基础薄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推文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转发,都是对乡村教师教育理念的一次传播,都是为改善教育生态增添的一份希望之光。无数教育工作者在评论区分享感悟,家长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乡村教育的价值,这些推文如同灯塔,照亮了人们对乡村教育认知的道路。
2、对话大学生:传递乡村教育的 “火种”
团队成员积极与身边的大学生交流,绘声绘色地分享乡村教师的动人故事与深刻教育理念。例如,黄老师把枯燥历史知识转化为趣味故事,启发大学生思考如何让知识更具吸引力;康老师25年坚守乡村、因材施教并构建 “家校共育生态圈”,展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智慧。这些生动的案例深深触动了大学生们。不少同学感慨,原本以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现在才发现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教育热情与创新实践,从中看到了乡村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看到了乡村教师们为孩子付出的心血,这让他们对未来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思考。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大学生们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热情,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乡村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3、寄语毕业生:吹响奔赴乡村的 “号角”
我们用心收集各位乡村教师对即将毕业大学生的殷切寄语,将这些温暖而有力的话语,化作激励毕业生奔赴乡村的 “号角”。将蔡天昊老师 “趁年轻,去做有意义的事,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黄老师 “脚踏实地,在乡村教育舞台上实现价值” 等寄语传递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许多毕业生深受触动,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有的同学原本打算留在城市工作,但在了解乡村教师的事迹和寄语后,改变了想法,也想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实践意义与社会影响
本次 “万里蹀躞,初心为归 —— 探寻乡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教育一线,挖掘乡村教师故事,在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行业内部,活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实践中挖掘出的乡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如蔡天昊老师借助 AI 技术将学生作文转化为画作、王倩老师设计的“分层教学法”和“单词卡片游戏”等,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乡村教育,对城市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关爱学生的教育情怀,也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使命,为教育行业注入了正能量,促进了教育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
从社会层面而言,活动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乡村教育的支持热情。线上宣传引发了强烈的连锁反应,大量网友在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后深受触动。许多爱心人士表示希望为乡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资,以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这为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提供了实际支持,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总结与展望
(一)实践收获
本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在专业素养和个人成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收获。在专业素养上,通过与优秀乡村教师的深入交流,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丰富了教育教学知识。在个人成长方面,成员们亲身体验了乡村教育的艰苦与乡村教师的伟大。看到乡村教师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条件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守教育初心,为乡村孩子的成长默默奉献,成员们深受触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成员们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明确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即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现状,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未来展望
未来,团队希望继续关注乡村教育,持续跟进乡村教师的发展和乡村教育的变化。在实践范围上,进一步拓展访谈对象,不仅增加访谈教师的数量,还将涵盖更多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乡村教师,力求更全面地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和乡村教师的需求。同时,深入研究乡村教育中的更多问题,如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乡村学校课程设置优化、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等,为解决乡村教育实际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实践成果转化方面,团队将积极探索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途径。例如,与教育部门、公益组织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师培训活动,分享乡村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志愿者活动,为乡村孩子提供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帮助,丰富乡村孩子的学习生活。通过这些实际行动,切实为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贡献更多力量,让乡村教育在时代发展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