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收官,科学建议助力身心健康提升

发布时间:2024-11-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近日,于 2024 年 4 月 23 日启动的安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圆满结束。此次调研覆盖合肥、芜湖、淮南、蚌埠、马鞍山 5 市的 16 所高校,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通过对身体机能与素质、体育锻炼习惯与频率、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体育课程与校园体育文化等多方面深入调研,全面剖析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视角下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后续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调研结束后,专家团队根据调研结果为大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拥抱更加健康积极的校园生活。

  一、强化体育锻炼意识,合理规划锻炼时间

  调研发现,部分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不足 2 次且时长较短。专家建议大学生应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动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学业繁忙的情况下,更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制定个人专属的锻炼计划。例如,可以利用课余碎片时间进行简单的运动,如课间十分钟进行眼保健操、伸展运动,缓解久坐学习的疲劳;每周安排至少三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游泳等,提升心肺功能与耐力;也可穿插力量训练,如利用宿舍的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机能与素质。

  二、克服阻碍因素,拓展锻炼途径

  学业压力大以及运动设施与场地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瓶颈。对此,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克服这些困难。面对学业压力,可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通过运动释放学习带来的紧张与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体育资源,如体育馆、操场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避开高峰时段。此外,还可以拓展锻炼途径,借助互联网资源,参与线上健身课程,跟随专业教练进行居家锻炼;或者与同学自发组织小型户外运动,如校园内的飞盘游戏、校外的徒步活动等,丰富锻炼形式,提高锻炼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与频率。

  三、关注心理健康,以运动促进心理调适

  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压力与体育锻炼频率密切相关,锻炼不足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等压力时,应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学会运用体育锻炼来调节情绪与应对压力。例如,当感到焦虑或抑郁时,可选择瑜伽、冥想等身心放松的运动项目,帮助平静内心,缓解负面情绪;参加团队运动,如篮球、足球比赛等,通过与队友的协作与互动,增强社交支持,提升自信心与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改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定期进行户外运动,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与幸福感,助力心理调适与身心健康平衡发展。

  四、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课程在个性化教学、新兴运动项目引入等方面有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虽丰富但学生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主动向学校反馈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与建议,推动学校丰富体育课程种类,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引入更多如攀岩、射箭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化需求,提升体育课程质量。同时,踊跃参加校园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组织等,发挥个人特长与创造力,协助社团完善组织管理,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与资源保障,营造更加活跃、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自身体育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

  此次安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为大学生群体敲响了关注身心健康的警钟,而这些基于调研结果提出的建议措施,犹如一份行动指南,为大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方法。希望广大安徽高校大学生能够积极采纳这些建议,行动起来,在体育锻炼中塑造强健体魄,在运动中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活力篇章。

作者:池小虎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广西师范大学智研先锋调研队探索工业研学模式——调研总结
  • 青鸟返巢,发展有我
  •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社区发展的关注和了解,提高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们团队举行了一次实践时间为七天的青年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
  • 11-23
  •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 我们一起去到响水参加了一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思考。感谢响
  • 11-16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