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筑梦青春
盛夏的七月,炽热的阳光倾洒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脸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怀揣着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用智慧与实际行动进行着医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满怀热情来到了萍乡市芦溪县山口岩村,入目便是满山的绿和隐匿其间砖瓦的红。山被绿树覆盖,风乍起,绿叶轻摇,如同蝉编织出的夏日乐章,掠过耳廓的风是低哑的吟唱,远处的屋舍半遮半掩,藏匿于绿树丛中。被高温烦躁的心不知何时平静了下来,多了几分期待。
夏日的阳光如此热烈,它照耀着山口岩村,那丝丝光芒就像撒入土的盐粒长出的新芽,明媚而张扬。在这充满生机的阳光下,我们一行人踏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我们捡起草丛中的易拉罐,捞起小溪旁的塑料袋,并在河岸边挂起了写着防溺水等贴心标语的横幅,用身体力行的小事将美丽播撒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来到了村中的小礼堂,化身为知识的使者,开展健康乡村的宣讲,将急救知识传递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又用指尖轻触那些古老的穴位,唤醒他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午后的乡村,天空蓝得有些发白,云朵大朵大朵地从天边绽放,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无声,只有树上的蝉鸣,偶尔显得有些聒噪。此时,相较于午睡,村民们更喜欢走到院门口的树荫下乘凉。我们走在这静谧的乡间小路,走进村民的家中,询问日常,普及健康知识,填写下一份份调查表,并向他们讲述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性。在卫生院的一角,我们遇见了那位老村医,谈及他在这片小村庄坚守的十几年,他的眼神里满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村民们的关怀。
黄昏时分,夕阳西坠,晚霞染红了天空,余晖将希望广场镀上了一层金黄,如梦似幻。在这里,一场爱心义诊悄然展开,我们化身为健康的守护者,为村民们按摩肩颈,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专业与温情。我们一直从夕阳西下忙碌到月上梢头,测量血压的袖带带了又拆,拆了又带;心肺复苏的教学,一次次的按压,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晴朗的夜空下,山峦泛着蓝色的幽光,漫天的繁星点缀其间。小卖部冰柜里的西瓜瓤,甜得沁人心脾,每一口都缓解着我们一天的疲惫。
树荫下,雨后的山口岩村土壤湿软,阳光在树叶的缝隙中穿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党群服务中心,在那里,我们见到了村支书王必清,并与其进行了一次难忘的会谈。他告诉我们,这个小村落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公园小道旁的铜人塑像、卢德铭小学的建立,无一不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这个藏在山林里的小村落就像宝藏一般等着我们去深入挖掘。
在村支书的引荐下,我们带着慰问品来到了退伍老兵周国圣同志的家中。周老热情地招待我们,并得知我们想要聆听村庄背后的红色故事时,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坐在板凳上,听周老为我们讲述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重温他那永不褪色的热血与忠诚。
为了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探寻村庄背后的故事,在晨曦初照时分,我们整装待发,手举队旗,前往了革命英雄的安息之地。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去,温柔地笼罩着秋收起义纪念馆。晨光为卢德铭的雕像披上了一层金纱,我们手持菊花,绕碑一周,瞻仰着这位英勇的战士。每一朵菊花都承载着我们对先烈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馆中,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我们缓缓步入这片神圣之地。每一幅图片、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过往的烟云,而是触手可及的记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三下乡的经历带给我很多难忘的回忆,每天微信朋友圈的几万步,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阿姨们的好客让每天的三餐都像开盲盒一样充满惊喜;每天写不完的稿子,剪不完的视频,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我们对这次经历的思考,
我喜欢这里的风,这里的人,每一缕风都吹拂着我们的心灵,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触动着我们的情感。我喜欢看到每个村民的笑,它让我感觉每一天的忙碌都是值得的;我喜欢触摸馆里的每一件展品,它们建立了我与那个年代人们的联系,让我切身体会那段岁月。
乡约盛夏,筑梦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