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承前人之薪火 扬中华之傩韵

发布时间:2024-07-3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承前人之薪火  扬中华之傩韵
——傩文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池州圆满落幕
2024年7月15日至7月18日,我们大学生傩文化实践团在池州市区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和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向社会展现了当代青年对非遗傩文化的重视和文化自信力。

(摄影:朱文静)

(摄影:刘慧)
“我乃傩,人间苦难多,天灾瘟疫需驱多,人们便与神共舞盼驱之,便谓之傩”。傩,一种古老的驱除瘟疫、祈求安康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式驱傩活动,一开始被人们用于活动祭祀,但随着时代更迭,汉以后,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那时人们生活饥寒交迫,艰难困苦,天灾瘟疫缠身,无所依靠,便将傩与民间歌舞结合,以祭神跳鬼驱瘟除疫。傩戏在民间传承中不断得到发展,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形式,逐渐向傩戏转换。这种傩戏便成了最初的戏曲。

(摄影:郭丹丹)

(摄影:秦凯弟)
在这四天中,我们对傩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通过对杜会长、姚师傅、张邦启馆长和谈家胜老师的采访,我们明白了什么叫作“人有难,方有傩”。傩文化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人们守护神、祈愿神的方式。而傩面具则是傩文化的核心。在与傩面具制作人姚维耘师傅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了傩面具的制作过程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以上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智慧结晶。

(摄影:刘浩)
回溯历史,万物皆循时光,逐年更迭。傩戏传承向何处,取决于我们如何与文明对话。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正如各位老师提到的,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将傩文化与新型网络传媒技术相结合,将傩文化中的特有元素与广告制作设计融合起来。坚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像谈院长说的“你们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这样你们做出的产品才有内涵,有意义”。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总有一群人矢志不渝,守护其传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唤醒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傩戏,于技艺匠心间,重燃文化自信之光是我们广告宣传刻不容缓的事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从广告学专业出发,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它也在努力与时代融合与科技相搭,努力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池州去探寻那古老的傩戏文化。
 
作者:刘慧 刘浩 朱文静 来源: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
  • 承前人之薪火  扬中华之傩韵
  • 承前人之薪火 扬中华之傩韵
  • 在7月15日至7月18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傩在池州的影响和当地人民对傩的坚
  • 07-31
  • 双校协同 共享提质:山东师范大学与河西学院联合开展社会实践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银里振兴先锋队:夏梦织乡野,青春助振兴
  • 青春挺膺,铭记历史的爱国教育之旅
  • 这次南京之行,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深刻的教育。我们将这种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爱国情感带回生活和学习中,转化为对专业学
  • 07-30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