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古镇文明,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4-06-1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兴化,有着令人景仰的人文历史,从古至今,名贤辈出,既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又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兴化,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桑梓。少时,我因为求学而离兴,算算已有13年了。
       兴化十水汇城,既有车路河奔流入海,也有沧浪河濯清缨足。里下河的水土孕育了独特的人文风貌,也珍藏着沙沟这个红色的古镇文明。11月1日下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踏上了沙沟古镇的红色之旅。
       第一站我们来到蒋义海艺术馆。古镇后大街老建筑赵家大房,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长廊环绕,沉淀了历史的独特韵味。“义结万民无私则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艺术馆大门外的这副“藏头诗”对联,显得格外醒目。蒋义海艺术馆已成为沙沟古镇这顶“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钻石”。
       秋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烈士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期我们都应继承和发扬。兴化是一座英雄之城,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奉献、牺牲。雕刻在石头上的记录,也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湮没,但铭刻在人民心中的印记,却让英名永存。修缮后的“沙沟市政府旧址“以图文和实物的形式充分歌颂了抗战时期沙沟市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谱写了一首水乡人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折射出沙沟古镇一段光荣而艰辛的历程。我们感悟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驻足苏中公学旧址前,思绪万千。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在此创办苏中公学,粟裕任校长。苏中公学为我党在抗战时期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的地方干部和革命战士,公学员们在沙沟人民的心目中树立了我党我军的优秀形象,体现了军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情深,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在泰州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兴化充分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与自信,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致力打造文化名城。“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垒”是方法,“垛”是成果,“高”是目标,“上”是方向,蕴含着不甘现状、不屈环境的自强,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智慧,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创造。在“垒土成垛、择高向上”这一城市精神的引领下,兴化这座城市会越来越繁荣。
       这场红色精神与历史韵味并存的“生态之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树立远大理想,掌握报国本领,积极为国奉献,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作为新时代的网媒人,我们应当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干净、有效的网络环境。同时,要讲述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网络平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作者:黄国祺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