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感召,薪火传承——实践团走访“’第一军规‘诞生地”桂东县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了“第一军规”诞生地——桂东县沙田镇。
围绕“铁规铸军魂”主题,12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探访了“第一军规”旧址颁布地,采访了第一军规陈列馆讲解员。访谈中,讲解员陈耿详细地向学生代表介绍了陈列馆中的特色展品,深情地讲述了军民鱼水情的革命往事。展品包括毛主席亲笔修改的一副对联,以及朱德赠予民众的一床棉絮,这些展品无不透露着军民的深厚情谊,让每一位来访者都深刻感受到党的初心。
采访学习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代表协助陈列馆开展了志愿服务,向长沙医学院学生和南岳小学党支部进行游览讲解,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通过讲解历史文物和动人革命故事,团队成员向游客传递了那份扎根于血脉中的红色初心——“纪律统一,务实为民”。

图为实践团于陈列馆参观学习,武玉婷摄。
“半条被子暖人心”,志愿服务助农行——实践团赴汝城县展开采访调研、志愿助农行动
实践团的下一站,选择了“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也是“中国奈李之乡”的汝城县。
适逢汝城2023红色沙洲奈李文化节启幕,12日下午,实践团乘车赶赴当地,展开了志愿助农行动。在微醺的阳光下,实践团全员跟随农民婆婆的脚步,穿梭在绿叶中,采摘奈李、选李装箱、助力销售。一箱箱的黄金奈李、翡翠奈李在余晖中熠熠生辉,果农婆婆的脸上也漾满了笑容。
翌日,实践团前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展开了采访调研工作。
实践团成员在陈列馆中进行了参观学习,了解到当年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军民一心、同舟共济的感人事迹。随后,实践团成员通过视频拍摄,以微党课的形式,接力讲述红色征程。镜头下,领讲人娓娓道来:“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奋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仍然时时刻刻关心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哪怕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成两半,给群众留下一半。”
紧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徐解秀故居,拜访了徐解秀的儿子朱中雄老人。老人与实践团成员亲切交谈,并讲述了他母亲和三位女红军之间关于“半条被子”的故事。"当年,就在这张小床上,三位女红军和我母亲合盖一床行军被、一块烂棉絮和一件破蓑衣……"即便已过耄耋之年,老人也每天坚持从住处回到故居,“只要我还能走动一天,就要牢记着总书记的话,把‘半条被子’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拜访完朱中雄老人后,实践团前往了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先生经营的一家“沙洲土菜馆”。朱小红先生回忆道,他的奶奶经常对他说:“只要跟着党走,好日子在后头。”近年来,汝城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全域旅游等产业,同时也推出了“红色旅游发展”和“人人有技能”培训计划。这些举措让朱小红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参加了厨师技能培训,在沙洲村开起了全村首家土菜馆。“当年共产党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如今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生活。”朱小红由衷地感叹道。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访时留下的嘱托,他说,“我们一定会把半条被子精神发扬出去,不会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我们的厚望,把这种精神当作传家宝,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图为沙洲村宣传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武玉婷摄。
“继中夏遗志”,承百年初心——实践团赴宜章县中夏故居展开学习调研工作
从汝城县出发,驱车百余公里,实践团抵达了本次旅途的第三站——宜章县。14日清晨,实践团来到邓中夏广场,广场中央,邓中夏铜像巍然屹立,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题名“邓中夏同志”。参观学习完毕,实践团旋即动身前往邓中夏故居。进入邓中夏生平业绩陈列室。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过“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工人运动领导者”、“不屈的斗士”、“对党忠诚的楷模”四个陈列板块,从五四运动、长辛店工人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对邓中夏的生平进行了细致地学习。“ 邓中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辉煌灿烂的一生,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践行了自己为党奉献一切的铮铮誓言。”讲解员对邓中夏的一生做出了如此概括。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镇政府党政办,进行了采访调研工作。访谈当中,实践团代表就五岭镇发展模式、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党政办主任邝雄飞,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介绍当地一系列工作部署,“我们正在围绕邓中夏故居,打造这样一个布局,包括陈列馆、停车场、网红打卡点、露营地,以及一个工会祠堂,以纪念邓中夏同志全国工会领袖人物的地位”,“我们想把我们中夏故居打造成宜章的一个与莽山齐名的平台。‘游中夏故居,观天下莽山’“。而近年来,政府在当地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自去年五月份邓中夏生平业绩陈列室建成开放以来,游览人数已突破十万人次,省内很多学校和单位已将这里作为党史教育开展的重要基地。
图为实践团采访五岭镇党委办主任,武玉婷摄。
湘南莽山行,探寻“民族”旅游发展之路——实践团赴莽山瑶族乡学习实践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选在了宜章县的莽山瑶族乡。
15日,实践团乘车来到了莽山黄家塝村。黄家塝村是典型的瑶族聚居地,依山傍水,传承着数千年的瑶族文化。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了当地黄氏宗祠后,对黄家塝村村支书进行了采访,得知当地以茶叶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迅速,建设了茶叶基地、果树果园、大棚蔬菜基地、香菇培植园等。销售渠道也不断拓展,近年来还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了销售。同时黄家塝村借助毗邻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引入资金开办农庄、餐饮等接待场所,以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当地的民俗旅游业;在红色文化方面,作为湘南暴动的“最后决策地”,当地还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取得了不少进展,得到当地市委县委的认可和支持。
对黄家塝村的未来发展,黄书记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计划围绕茶叶走规模化、统一化的管理生产模式,提高散户的茶叶质量,打造优质茶叶品牌。希望通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的繁荣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实践团对于黄家塝村的参观和采访,为探寻“民族”旅游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图为实践团与黄家塝村书记合影,武玉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