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践行计划丨浙大建工学子奔赴上海、北京、深圳开展社会实践——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激励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扎实推进“访企拓岗”,学院实践团赴上海、北京、深圳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沿城市,开展“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主题型社会实践,深入行业重地、走进国家工程、访谈行业翘楚,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交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号召学生积极投身重大工程建设,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2025年6月26日至7月6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婷婷老师和郭鹏越等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奔赴上海、北京、深圳三地,深入走访近20家建筑行业领军企业,近10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与近40位行业精英和优秀校友深入交流。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追寻工程科技脉动,感知匠心精神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走进国之重器,感悟科技强国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工程科技创新发展,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坚“卡脖子”难题,打造“大国重器”,构筑起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座。作为未来工程建设主力军,实践团怀揣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走进项目现场与企业一线,深切体悟科技创新如何塑造行业格局、重构产业链条,深度感知中国建造由“大”向“强”的伟大跨越。
  上海实践团深入多家建筑行业领军企业,从“传统建造”走向“智慧建造”,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的一线感知科技力量赋能人民城市。赴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实地考察莘庄立交改造与诸光路隧道等重点项目,深刻体会“创造城市未来、追求和谐卓越”的企业精神。从全封闭声屏障、环保路基到智能化隧道改造与绿色空间打造,实践团感受到工程科技服务人民民生的现实温度,体悟技术与城市共生的深刻内涵。赴中建八局上海公司金融城D项目,现场观摩智能建造机器人作业实况,近距离了解智能建造技术在超高层工程中的集成应用。施工场景中“人—机—环”协同体系的高效运行,使同学们真切感知到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动力。赴上海建工集团,深入了解其“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路径。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到智能建筑机器人的创新应用,上海建工始终以卓越的工程质量铸就时代精品,坚守科技创新,在行业深度转型期挺膺国企担当。赴腾讯华东总部,调研医疗、教育、文保等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场景,体悟“科技向善”的使命温度,理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科技企业的新角色与责任。此外,实践团走进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与杨浦大桥,穿越百年城市变迁,感受“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宏大愿景;于诸多红色基地感悟信仰之力、汲取精神滋养。这一站,青年学子在数字建造、红色记忆与城市更新的交汇中,找到了自身作为未来城市建设者的精神原点与专业归属。

  北京实践团走进建筑设计研发高地,探索建筑科技与数字化转型的交汇前沿,于“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建设理念中筑牢强国信念。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入了解“数字建筑资产”理念在智慧城市中的创新应用,调研其在超大体量项目中探索AI生成设计、BIM协同系统与建筑产业数字底座构建的实践路径,体悟原创设计引领行业变革的前沿力量。赴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结构分析、绿色节能、AI算法等国产BIM软件的创新成果,现场观摩BIM标准化建模与算力平台搭建流程,深入了解建筑信息化、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行业趋势。赴中建一局,调研颐堤港二期项目,以“海浪”“折纸”等复杂设计转化为现实空间的建设案例为切入点,探索工程美学与工艺极限的融合,感悟国家级建筑“排头兵”的先锋精神。赴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走进“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央歌剧院建设现场,了解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发展轨迹,直观体悟建筑工程国际化所需的系统能力与全球视野。此外,实践团师生于“七一”前夕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养分,在“飞越中国”影院中俯瞰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城的恢弘蓝图,深切感悟大国重器背后的制度优势、集体智慧与使命担当。在科技与信仰同在的交汇点上,青年学子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技能强国”的奋斗方向。

  深圳实践团聚焦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走进科技建造策源地与建筑工业化实践平台,探寻智能制造、绿色建造的系统路径,感受改革热土上的产业跃迁。赴中建科工集团深圳湾文化广场项目,观摩其在复杂异形钢结构、绿色低碳建造、BIM正向设计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了解“智慧+设计+制造+装配”一体化的全过程建造模式,切实体会企业在提升工程精度与施工效率上的深度创新。赴中建钢构智能建造研究院,实地学习“灵犀魔方”智能制造系统,沉浸式体验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装配”全链条,直观感知工业智造与数字技术在建筑全周期管理中的价值重构。赴中广核集团,调研核电领域“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进程,深入了解能源工程科技“强链补链”的关键布局,体悟国家能源战略保障下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赴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探索模块化建造路径,企业通过标准化设计与工业化建造,有效提升施工效率与品质,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转型,展示了“建造技术+产业链协同”助力城市更新的强大动能。赴中建八局南方公司,感知数字化建造管理新范式,调研其在BIM应用、装配式建造与智慧工地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企业以全过程数字化管控实现项目高效高质交付,展现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企业担当与时代精神。实践团还走进深圳城市规划馆,全面了解“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双区驱动”发展战略与“数字孪生”未来构想,沉浸式感知城市空间与科技、生态、人文融合的系统创新逻辑。此行不仅是一次认知更新的旅程,更是一次职业理想的锚定。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更高站位、更实本领投入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科技建造的伟大事业。

对话行业先锋,涵养家国责任担当

  青年之于国家,如朝阳初升,最具希望。本次社会实践注重与行业翘楚、校友前辈的深度互动,学院师生在一次次近距离对话中,聆听工匠故事、领悟职业信仰、校准发展路径,从“看得见”的工程实体中体会“看不见”的精神传承,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
  访谈行业前辈,汲取专业智慧与精神力量。在与企业高管与工程专家的深入对话中,实践团成员们收获了行业发展的第一手见解,也更加明晰了工程师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与精神气质。
  在上海市政总院,人事部副总经理蒋越指出,青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习中不断锤炼自我、增强适应力;道路总师李贞姬则鼓励青年放眼未来,勇于实践,拓宽土建发展想象力。在中建八局上海公司,副总经理周尔旦强调“城市更新+海外拓展”是未来战略方向,青年应聚焦智能建造,在工程一线筑牢底座;人力资源部经理罗梦建议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生态,精准规划职业路径。在上海建工,党委组织处副处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杨祺帆指出,行业高质量转型正处关键窗口期,更应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七建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毅强鼓励青年把握智能化转型机遇,坚定信心、厚植底气。

  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维峰提出,企业更看重有钻研精神与持续进取力的青年,期待学生在专业打磨中脱颖而出。在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贤磊指出,面对建筑数字化浪潮,青年既要夯实结构设计能力,也需掌握AI、编程等新兴工具,提升国际表达力与行业引领力。在中建一局,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王瑒强调,实践是知识转化的关键环节,青年应走出课堂,深入项目。在中工国际,党委组织部总经理徐倩指出,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才需具备跨领域认知结构,青年应构建系统性复合知识体系。

  在中建科工,人力资源部资深经理魏梦潇指出,建筑行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青年应锻造跨学科整合能力与系统思维能力。在中广核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韩森则提醒学生,沟通、协作与项目管理等软技能将成为未来工程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标配。在中建海龙,总经理赵宝军提出,装配式与智能建造是行业未来方向,青年应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掌握核心竞争力。在中建八局南方公司,人力资源部吴涛指出,融合发展趋势下,企业对既能技术深耕、又能统筹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寄予厚望;深圳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总工李鹏举则强调,夯实理论根基是工程应变的前提,广博的知识面与持续学习能力将决定青年能走多远、走多稳。

对话优秀校友,看见未来自己的样子

  一批奋战在工程一线的学院校友,以实干精神和专业素养诠释了“干一行、精一行”的建工人品格,成为同学们心中可见可感的“未来投影”。
  在上海市政总院,结构所副所长董鼎校友寄语青年在研究生阶段注重专业整合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拓展视野;结构所所长蒋祝金校友结合自身12年从业经历,鼓励大家保持对专业的热爱,注重实践积累,明确发展方向,勇担国家使命。在中建八局上海公司,采购管理部副经理秦娟校友指出,基层项目实践是建筑人的必由之路,青年应在实干中提升本领、砥砺品格。在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总工程师汪思满校友鼓励同学们在行业转型期把握机遇,主动学习AI等新技术,构建复合型能力体系;四建集团工程研究院钢结构研究室主任苗峰校友勉励大家保持谦逊,不忘初心,沉淀专业厚度。

  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建筑设计院设计所设计总监兼副总工程师王轶,复杂结构研究院设计所所长兼院长助理张琳,复杂结构研究院设计室主任白光波以及第一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周佳霖四位校友,以自身经历诠释“干一行、精一行”的匠心精神,鼓励大家追求卓越、坚守品质,在高标准项目中精进专业能力。在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技术质量中心总经理刘卫未与项目技术部经理严昭君两位校友结合项目实战经验,强调青年应在复杂工程中练就技术硬实力与组织协调能力,锤炼过硬作风。在中工国际,所属中国中元医疗研究院院长张兴、复杂结构研究室主任祖义祯和董事会办公室战略规划经理谢晓瑶三位校友,结合海外工程与改革探索经验,鼓励同学们以国家战略为导向,锚定职业定位,拓展全球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在中建科工,科技部副总经理余佳亮校友建议关注行业动态、紧跟技术前沿,主动拓展知识结构,在项目实践中积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塑造专业竞争力。在中广核集团,校友周志刚指出,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未来工程人才需具备跨学科整合与持续学习的能力,以知识迁移能力应对复杂挑战。在中建国际,校友曾维来与张晋结合自身国际化实践经历,鼓励同学们积极应对多元挑战,提升跨文化沟通与项目执行能力。在中建海龙,总工程师王琼校友以成长经历提醒青年珍惜积累,坚持终身学习,夯实职业底座。在中建八局,深圳国际交流中心项目负责人屈鹏校友则强调,应将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深度融合,在实干中走稳脚下路、走远理想路。

  与建筑行业前辈们的对话,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到匠心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前辈们言传身教的匠心之道、强国之志,在实践团队员们心中点亮了理想的灯塔,激励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于城市生长中书写青春担当,在强国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次社会实践,是一次专业启蒙之旅,更是一场价值塑造之旅。浙大建工学子在“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的行动中,深刻理解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时代命题,在观察、思考、实践中锚定了未来发展方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青年学生将在社会实践中淬炼专业本领,在时代洪流中强化责任意识,在城市更新与国家建设中留下奋斗足迹。未来,他们将以“我将无我”的情怀、“我能担当”的自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以青春之我,参与建设美丽中国、强国梦想的壮丽画卷!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