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滹沱河畔谱新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践团见证流域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
    来源:循脉滹沱青年实践团

2025年8月27日至9月1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循脉滹沱青年实践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展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滹沱河流域为核心,围绕生态治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跨学科研讨,记录滹沱河流域的生态蜕变与人文焕新,并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滹沱河生态治理:从荒滩污水到生态绿廊

8月28日清晨,实践团深入滹沱河生态旅游景区,开展多点采样与植被观测,并对比历史数据,科学评估生态修复成效。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芦苇荡每年吸引大量水鸟栖息。”如今的滹沱河已从治理前的“荒滩污水”,蜕变为华北地区水质清澈、生物多样的重要生态廊道,崖沙燕保护区的设立更凸显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沙燕掠水成为生态复兴的生动注脚。

实践团调研数据显示,滹沱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低于20%提升至75%以上,河道彻底告别季节性干涸。崖沙燕保护区燕巢数量从最初20余个增至近400个,幼鸟成活率显著提高。通过对30余名居民的访谈,实践团发现89%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幸福感得到提升,生态治理的民生效应得到实证。

正定古城文旅融合:千年文脉的当代焕新

8月29日,实践团探访正定古城,对国家级文保单位隆兴寺的摩尼殿、转轮藏阁、千手千眼观音像等进行建筑细节记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文化价值。一位当地街坊坦言:“环境变了,但城的魂没变。”团队随后走访古城街巷,与20余名老街坊、12家商户进行深度交流,了解到商户尝试以现代方式活化传统文化,推动“古城+文化+旅游”模式深化发展。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的交融,是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藁城乡村振兴:科技与非遗共筑共富路

8月30日,实践团前往藁城区农业科技园区,调研智慧农业发展情况。在数字化温室与无土栽培示范区,蝴蝶兰、黄瓜等作物在智能灌溉系统与精准环境控制技术下实现高效高质量培育。随后,团队与技术人员研讨发现,智慧农业推广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前期设备投入大、智能系统成本高;二是专业运维人才稀缺,农村地区缺乏熟练操作维护系统的技术力量。

杨家寨村干部向团队介绍,本土企业笑嘻嘻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当地近400人就业,村镇坚持“农业为根基、文化为纽带、加工为动力”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交流中,基层对青年返乡创业、技术赋能的热切期待尤为显著,人才已成为推动乡村持续振兴的关键。

屯头宫灯非遗传承:守正创新中的发展探索

8月31日,实践团聚焦藁城区屯头村宫灯非遗技艺。队员们参观屯头宫灯博物馆,了解了从秦汉灯具雏形到清代宫灯兴起的演变历程。在福旺工艺品工厂,团队成员与负责人张先生深度交流,了解现代宫灯在电商渠道、文创融合中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试着融入国潮元素和热门IP,吸引年轻人。”负责人坦言,“但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仍是难题。”屯头宫灯的产业化探索,为非遗振兴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调研显示,屯头宫灯已开发18个系列200余品种,年产量超百万盏,电商渠道销售额占比逐年提升,但年轻传承人短缺、传统工艺创新难度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实践团结合访谈与数据分析,形成《屯头宫灯非遗传承与创新调研报告》,提出校企合作、文创研发与数字化营销等具体方案。屯头村村委会特赠送感谢信,表达与高校持续合作推动非遗传承创新的期待。

结语:滹沱河畔的青春答卷

滹沱河的重生,不仅是自然的修复,更是流域内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协同振兴。“循脉滹沱”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这条母亲河的蜕变之路,用跨学科视角记录下生态治理、古城焕新、乡村振兴与非遗传续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让滹沱河的故事在新时代持续流淌。

(供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循脉滹沱”社会实践团)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