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皖江工学院:传承非遗,薪火赓续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
    来源:马季

  仲夏时节,蝉鸣渐起。6月21日,皖江工学院“皖美平铺,薪火赓续”实践团队怀揣对非遗文化的热忱,先走进安徽省芜湖市铁画博物馆,铁画工坊,芜湖市博物馆,进行学习走访。了解了铁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地位和影响,同时领会了芜湖铁画的艺术特色,感悟到了芜湖铁画的文化底蕴和巨大魅力。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契机下一群热爱非遗文化的青年们就这样踏上了一段别样的旅程——三下乡,彩绘传承 。(通讯员 马季)

图为实践队队员近距离学习铁画的制作过程 韩志亮供图

文化困境遇青春作答:让铁画走出展馆,走进生活

  作为江淮文化的璀璨符号,芜湖铁画以铁为墨、以锤为笔,堪称中国铁艺美术的独绝之作。然而,在时代快速变迁的冲击下,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正面临断层危机。如何让铁画从博物馆的展柜中“活”起来?实践团队给出了青年答案——利用暑期深入乡村,以墙绘为媒介,将铁画的刚劲线条与艺术神韵,融入村民日常可见的生活场景,唤醒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与热爱。

匠心筹备绘传承蓝图:融本土特色,显铁画精髓

  为让墙绘既还原铁画本色,又贴合当地文化,志愿者们多番走访当地文化馆与铁画老艺人,搜集历史资料与技艺细节;实地考察墙绘地点,摸清环境条件;还邀请当地学校校长担任顾问,共同打磨设计方案。他们巧妙将平铺镇的乡土元素与铁画制作流程相融合:以树木、山水呼应地域文化,用动态线条与光影效果勾勒铁画的刚劲质感,借透视技巧营造立体视觉,历经多次修改,一幅幅兼具艺术性与故事性的铁画墙绘设计图终成定稿。

酷暑坚守践青春担当:分工协作,攻克难关

  盛夏的热浪挡不住传承的脚步。在平铺镇当地学校,志愿者们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墙绘实践。每日清晨,他们便各司其职:调色、打底、勾勒细节,默契配合推进创作。高温炙烤下,汗水浸湿衣衫;突如其来的降雨,让刚完成的画作面临风险;不平整的墙面,更是给精细描绘带来挑战。但团队成员从未退缩,用耐心与坚持,一点点将设计图变为墙上的生动图景。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墙壁上绘画 马季供图

墙绘传情启文化共鸣:师生互动,共燃非遗热情

  当一幅幅铁画墙绘在校园里绽放,不仅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更成为非遗科普的“活课堂”。学生们围在墙绘前,好奇地追问铁画的历史与技艺,志愿者们则趁热打铁,讲述铁画背后的故事。为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团队还邀请村民与青少年亲手体验绘画,在一笔一画间,加深对铁画的理解,也让校园里的文化凝聚力愈发浓厚。

图为项目的最终效果图 韩志亮供图

责任与未来的展望

携手同行谱未来新篇:挂牌共建,延续传承使命

  活动尾声,皖江工学院与平铺镇九年制学校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揭牌的瞬间,标志着双方在非遗传承与文化保护领域的合作正式启航,未来将携手挖掘铁画文化内涵,向更多青年传递非遗魅力。

  分享会上,志愿者们纷纷感慨:“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紧迫感,也明白了青年肩上的责任。”他们计划未来通过举办铁画工作坊、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走进铁画、爱上铁画。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学校老师的集体合影 韩志亮供图

  这场暑期“三下乡”,以墙绘为桥,让古老的芜湖铁画焕发新生;以青春为笔,在江淮大地上书写了非遗传承的新故事。它不仅提升了铁画的社会知名度,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扎根。通过这次活动,志愿者们让铁画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墙绘实践活动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将铁画的形象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体,提高了铁画的社会知名度,也有助于年轻一代了解和记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