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坡子街文化新发展途径,以新媒体赋能坡子街文学创作,推动“全民文学”进步,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文写百态,纸载温情——探索坡子街文学全民共创”项目团队,于6月15日至9月4日在泰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坡子街文学与全民文学双向赋能奠定坚实基础。
一、溯源初心,锚定坡子街文学发展方向
7月15日,团队前往泰州晚报报社,参观泰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合发展展示馆。馆内老百姓的真诚投稿打动了团队成员,“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坡子街文学宗旨深植人心。队长顾晓彤明确表示,将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全民文学创作。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坡子街新文学”建设展开规划。泰州晚报副刊运营部副主任仲金城提出,新时代青年需开拓文学新发展模式,助力坡子街文学实现跨时代转变,重点做好“全民文学”推广;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则指出,坡子街文学作为潜力老牌文学刊物,需坚守初心、紧跟时代,方能探索出文学创作新思路。
二、扎根实践,搭建全民文学互动桥梁
团队走进泰州博物馆、万象城商业中心、泰山公园等地,通过设置特色文学互动环节,吸引各年龄层民众参与,唤醒大众对文学的热情。
在泰州博物馆,团队成员依托古朴环境开展“古诗对下联”活动。团队展示“青石板上苔痕浅”等上联,不仅有大学生对出“碧纱窗下月如霜”并与成员探讨对仗技巧,孩子们也在家长鼓励下尝试对句,虽显稚嫩却充满童趣。
当天下午我们转战万象城商业中心,针对年轻群体推出“现代三行诗续写”环节。以“夏日的阳光,在玻璃幕墙上”为开篇,大学生陈同学创作“折射出七彩的梦,跌进奶茶的甜香里”,初入职场的李女士写下“跳跃成细碎的光斑,落在匆忙的鞋尖上”,现场充满青春创意气息。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泰山公园,聚焦儿童群体,以“风筝、草地、欢笑”为关键词开展创作。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用稚嫩语言描绘公园记忆,如“绿色草地软软的,我的风筝飞得好高,风里都裹着我的笑声呢”,尽显童真与自由。队长顾晓彤表示,这样的创作才是“接地气”的坡子街文学,未来全民文学将成为百姓“文字家常”。
三、网络赋能,拓宽时代文学传播边界
团队借助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开设“赛博日记”“时光收藏夹”“创意征文”等线上专栏。这些专栏聚焦不同年龄段网络爱好,打造大众专属文学空间,既展现了大众对新时代文学的追求,也彰显了新时代文学蜕变的意义,为坡子街文学传播注入新活力。
四、跨域交流,凝聚全国文学发展合力
团队走进海门融媒体中心,与海门作家协会开展线下创作交流,推动坡子街文学向全国性大众文学符号升级。
活动由海门作协副主席顾静华主持。海门文联委员何惠石向团队赠送原创诗集《永远的沙土地》并签名;海门作协主席范军盛赞泰州文化底蕴与坡子街文学的全国影响力,肯定其在培育文学新生力量上的宝贵经验。
项目负责人顾晓彤分享团队实践心得,希望实现两地创作经验共享。交流中,何惠石寄语青年“在浮躁中坚守内心”,刘雪中老师强调“好诗源于独特经历与深度思考”,蔡晓舟老师分享散文创作“贴近生活、挖掘细节”的经验。最后,海门作协秘书长倪正平鼓励两地创作者以文学为纽带加强联动,让大众文学火种持续传递。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溯源、实践、赋能、交流四大举措,初步实现“全民文学”推广目标。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全民文学领域,推动坡子街文学创新发展,让这一文化品牌持续焕发活力,成为更多人热爱的大众文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