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学习红色文化,培育红色精神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近日,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实践队来到青岛党史纪念馆和青岛炮台山遗址参观学习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对我们有成长的意义。  
站在青岛党史纪念馆的展厅里,玻璃展柜中一份泛黄的《青岛潮》杂志静静陈列,油墨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百年前革命先辈们唤醒民众、奔走呐喊的热血与赤诚。这次青岛红色遗址参观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对这座山海之城的红色基因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我们的第一站是青岛党史纪念馆,这里曾是中共青岛地方支部的诞生地,也是青岛早期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走进复原的“支部会议室”,木质桌椅、煤油灯、墙上张贴的革命标语,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讲解员缓缓讲述着1923年邓恩铭、王尽美等同志在此秘密召开会议,建立青岛第一个党组织的故事——那时的青岛,正处于列强与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工人被剥削、民众无尊严,而正是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怀揣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在黑暗中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展柜里的入党申请书、地下交通员使用的暗号本、工人运动中流传的传单,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斗争史,都是革命先辈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忠诚。
  离开党史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青岛山炮台遗址。沿着石阶登上炮台,锈迹斑斑的火炮依然保持着瞄准的姿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青岛人民抵御外侮的抗争史。讲解员介绍,这里曾是德国侵占青岛时修建的军事要塞,后来又经历了日德战争、抗日战争的烽火。1914年,日军对青岛山炮台发起猛攻,中国民众虽身处战乱,却始终没有放弃抵抗——有的村民为抗日军队传递情报,有的工人破坏日军的军需物资,还有的青年毅然加入抗日队伍。站在炮台顶端俯瞰青岛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脚下的历史遗址形成鲜明对比。我忽然明白,如今的和平与繁荣,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的;这座城市的“红”,不仅是革命的红,更是一代代人守护家园、奋勇前行的底色。
  青岛的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永远不能变。这份感悟,将成为我们实践队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色篇章”。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