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理论到实践:烟台大学司法社工团队赴 广饶县探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法社同光,未你而行社会实践队 烟台大学
  夏日的热度渐退,烟台大学学子参与广饶县“法治进乡村·进职校”实践活动也落下帷幕。回望这段旅程,法治的种子在传递中扎根,青春的力量在奉献中闪光,留下的不仅是“做了什么”,更是“改变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的深刻回响。
  
  一、守护成长:法治“羽翼”渐丰
  
  在广饶县30个“萤火虫学堂”,在乡村学校、职校的课堂,烟台大学学子与检察官、社工并肩,为青少年编织法治“安全网”。留守儿童知道了“身体隐私不容侵犯”,遇到危险会喊“我要告诉检察官姐姐”;职校学生掌握了“实习合同要盯紧条款”,面对职场陷阱多了几分警惕。数据或许沉默,但孩子们从“不知所措”到“主动问法”的转变,职校生从“法律无用”到“学法有用”的观念更迭,都是最鲜活的成果。
  
  这场实践,让法治教育真正“落地”。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条文,而是化作乡村孩子手中的“防性侵手册”,职校学生模拟谈判时的“维权思路”。当一个孩子放学路上躲开陌生人拉扯,因为记得“身体界限不能破”;当职校生成功识破“虚假实习协议”,这就是法治实践最珍贵的“果实”——以知识为盾,护青春周全。
  
  二、青春成长:走出校园,读懂“基层法治”
  
  对烟台大学学子而言,这是一场“跳出书本”的成长课。他们曾以为法律是“冰冷的规则”,直到看到乡村孩子因性侵知识匮乏而暴露的风险,职校学生因合同陷阱可能遭遇的困境,才懂法治是“温暖的守护”。在与检察官合作设计课程时,明白“普法要接地气”——把“正当防卫”变成“遇到坏人咋保护自己”,把“劳动合同法”变成“实习咋要回工资”,法律才有了“温度”。
  
  与青少年共情的过程,更是心灵的触动。留守儿童的孤独、职校生的迷茫,让学子们懂得:法治传播,既要给“武器”,也要给“陪伴”。他们从“只会讲法条的学生”,变成“能倾听、会共情的法治引路人”,这种成长,课本给不了,试卷测不出,却让“青春担当”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三、长效回响:双向奔赴,续写法治新篇
  
  实践虽已结束,影响仍在延续。烟台大学法学院与广饶县建立的“法治实践基地”,成了长效合作的起点;参与实践的学子,带回“基层法治需求”,反哺校园理论研究。广饶县的检察官们,也从学子身上看到“青春视角”的价值——用年轻人的语言、创意,让法治教育更“对味”。
  
  更珍贵的是“法治种子”的传递。烟台大学学子回到校园,成了“法治宣讲员”,把广饶实践的故事、经验分享给同学;广饶县的青少年,成了“法治小使者”,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伙伴。这种“涟漪效应”,让法治守护从“一时一事”,走向“长久深远”。
  
  这场实践,是烟台大学与广饶县的一次“双向赋能”。广饶县收获了青春力量助力法治建设,烟台大学收获了基层实践滋养青春成长。当法治的光,照亮了乡村与职校的角落;当青春的火,点燃了守护与成长的热忱,我们便懂得:真正的实践,不是走过场的“打卡”,而是以真心换真心,以微光聚火炬,托举更多青少年,在法治的阳光下,向着美好奔跑。未来,这份“以法为翼”的守护,必将继续翱翔,书写更多关于青春、法治与成长的动人故事。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