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天府油峰·红心筑梦”实践队:探寻精神根脉,赋能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作者:冯一鸣 团队:“天府油峰·红心筑梦”实践队 学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5年暑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天府油峰·红心筑梦”实践队围绕“石油精神与抗战精神”主题,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教育、能源探秘与文化传承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从武侯祠的历史回响到烈士陵园的肃穆缅怀,从能源一线的技术革新到科研机构的智慧探索,队员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挖精神内核,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红色教育:在历史长河中汲取信念力量
  实践队首站走进成都武侯祠,汉昭烈庙的古柏苍劲挺拔,武侯祠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匾额熠熠生辉。队员们聆听诸葛亮辅佐蜀汉、治理川蜀的历史事迹,深刻感悟先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红色教育的高潮在成都市烈士陵园展开。在纪念碑前,队员们敬献花圈、默哀致敬,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声响彻陵园。展馆内,泛黄的战地照片、斑驳的步枪与手雷,无声诉说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的浴血奋战史。通过采访陵园志愿者,队员们还记录下抗战时期成都民众支援前线、后方生产的平民故事,深刻理解到抗战精神不仅是前线将士的冲锋陷阵,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同仇敌忾。
  能源探秘:在科技前沿感受创新力量
  从红色场馆转向能源一线,实践队先后探访龙王庙总站中心站、磨溪8井与宏华石油设备公司,见证智能技术为传统能源行业带来的变革。在龙王庙总站中心站,巨大的监控屏幕上数据流实时跳动,工作人员通过智能集输处理系统远程掌控油气生产全流程。“过去需要十几人巡检的站点,现在一人即可高效管控。”技术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惊叹科技对效率的提升。
  磨溪8井的现代化钻井平台上,高精度导向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精准钻进”。工程师们介绍,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团队连续奋战数百天攻克技术瓶颈,最终实现高产稳产,这正是石油精神“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生动写照。队员们登上钻井平台,亲手触摸滚烫的设备,深切体会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厚重分量。在宏华石油设备公司的生产车间,智能钻机正在进行组装调试。这款融合自动化技术的新设备,可实现自动钻进与故障诊断,已应用于中东高温钻井、非洲复杂地层勘探等“一带一路”项目。研发人员与队员们深入探讨装备创新细节,展现出石油人“追求卓越、服务全球”的视野与担当。
  智慧能源:在科研殿堂洞察未来趋势
  实践队还走进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三大科研机构,开启“智慧能源”主题学习。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数字孪生油田”平台令人称奇——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的地下储层三维模型,让原本隐秘的“地下迷宫”变得清晰可析。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智能钻井实时决策系统,则通过井下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动态优化钻进参数,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风险。
  “老油田也能焕发新活力。”在工程院,专家结合案例解析智能完井技术与产量优化算法的协同作用:通过精准控制每口井的生产参数,某开发近30年的老油田采收率提升了12%。队员们意识到,智能技术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青年一代更需以创新思维投身行业发展。
  文化铸魂:在自然与历史中拓宽视野
  实践途中,队员们还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与成都市博物馆,完成一场自然科学与红色文化的跨界探索。在自然博物馆,巨型恐龙骨架化石与虚拟现实技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地球亿万年的生命演化;地质矿产厅的互动展项,则揭示了矿产资源与人类文明的紧密关联。“保护自然资源就是守护未来。”队员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深理解。
  成都市博物馆的红色文化展区,将历史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川军抗战”专题展通过战时文物、家书日记等,还原了滕县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历史场景。队员们参与“抗战家书诵读”活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进一步深化了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认知。
  此次实践是“石油精神与抗战精神”的跨时空对话。队员们发现,两种精神虽诞生于不同历史背景,却共同蕴含着“国家利益至上”“艰苦奋斗”“协同共进”的核心特质。无论是石油人攻克技术难关,还是抗战将士保家卫国,都源于对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