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之名赴 AI 之约:我的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实践手记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我始终期待能在实践中探索教育与前沿科技的融合路径。今年,我有幸成为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决赛的志愿者,在四天的服务中,从赛前培训到赛事执行,从协助签到到场地维护,每一项工作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者思维”在科技赛事中的价值,也为我未来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赛前准备阶段的经历尤为丰富。组委会不仅组织了涵盖赛事流程、应急处理的基础培训,还特别安排我们聆听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人工智能主题TED演讲。演讲中,专家用生动案例讲解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通过智能教具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这与我专业所学的“情境化教学”理念高度契合,让我瞬间明晰了科技与小学教育结合的切入点。此外,针对本次赛事设置的机器人工程设计、月球基地主题设计、竞技机器人、开源硬件创意制造、无人驾驶智能车等九大专项赛,我们系统学习了各项目的基础规则与设备特点,尤其是低龄选手可能遇到的理解难点,提前准备了“儿童化解释方案”,为后续服务做好充分铺垫。
比赛前一天,我负责参赛队伍的签到工作与比赛注意事项说明。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我特意借鉴小学课堂的“互动式讲解”方法,用耐心沟通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当天共完成200余支队伍的签到,零差错的记录让我明白,小学教育专业的“细致与共情”,正是赛事服务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比赛当天,我的工作分为两大板块。上午负责引导参赛选手进场与退场,由于选手年龄跨度大,主办方特意将不同专项赛的进场路线绘制成卡通示意图并在地上贴上地标,志愿者负责举着牌子带领队伍有序行进,遇到紧张的低年级选手,还会轻声鼓励,确保进场秩序井然。下午则担任裁判助理,主要负责竞技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车等项目的场地地图恢复。每次比赛结束后,我都会对照标准图纸,像整理教室教具一样,精准归位赛道标识、调整障碍物位置,甚至用软布擦拭地图表面的划痕——这份“较真”源于专业培养的“责任意识”,也得到了裁判组的认可。
服务间隙,我总会抽空观摩九大专项赛的现场。看着选手们在月球基地主题设计赛中发挥想象搭建模型,在开源硬件创意制造赛中动手解决问题,我不禁联想到未来的小学课堂:或许可以将“简易机器人组装”引入科学课,用竞技机器人项目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尤其是看到裁判用“你这个设计很有想法,再调整一下细节会更棒”的鼓励式评价时,更让我坚定了“正面管教”理念在科技教育中的重要性。
此次志愿服务,是一次专业与实践的深度碰撞。它让我走出课本,将小学教育的沟通技巧、引导方法融入科技赛事服务,更让我看清了未来教学的方向——做能引导孩子玩转科技、守护好奇心的教育者。未来,我会带着这份经历继续夯实专业基础,努力在小学课堂上搭建起科技与成长的桥梁。
实践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