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云端跨越六地,数字为非遗“建库” “遗韵文脉”探索小分队线上文化传承行动完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遗韵文脉”探索小分队
2025年7月14日至20日,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遗韵文脉”探索小分队开展的“遗韵拾光计划:六地非遗数字活态档案库构建行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完满收官。6名2024级学前教育专硕学子以“全程线上搜索素材”为核心模式,突破地域限制,跨越河南南阳、广东湛江、重庆潼南、江苏南京、云南曲靖、山东青岛六地,系统收集民间故事、传统歌谣、地方戏曲等非遗相关视频、图片与文字素材,成功为构建跨区域非遗数字活态档案库筑牢基础,践行了青年群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
此次实践紧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核心目标,聚焦六地独特文化脉络:河南南阳承载中原文明厚重底蕴的汉文化、广东湛江凝结海洋与陆地文明交融印记的雷州文化、重庆潼南彰显川渝地域刚柔并济的巴渝文化、江苏南京流淌江南水乡温润底蕴的金陵文化、云南曲靖留存西南边疆多元共生智慧的爨文化、山东青岛兼具山海交汇开阔气度的齐鲁文化,通过线上素材搜索实现“一地一特色、六地共归集”的非遗保护格局。
为确保线上素材搜索的专业性与有效性,小分队前期做足准备工作。依据立项申报书明确的调研方向,精准锁定六地核心非遗类型:南阳汉画像石故事、湛江雷剧、潼南狮舞、南京金陵折扇、曲靖彝绣、青岛胶东大鼓,并制定“分类搜索—溯源核实—规范归档”的工作流程。成员提前学习图片高清扫描处理、视频片段截取与标注、文字素材校勘等技术,设计《非遗素材溯源登记表》,明确素材来源需优先选择政府文旅平台(如六地文化馆官网)、权威媒体报道(如地方新闻客户端非遗专题)、非遗保护机构认证账号(如非遗中心官方短视频账号),同时针对“素材版权模糊”“信息碎片化”等问题制定预案——如对搜索到的非高清图片标注“待补充”,对零散文字素材(如民间故事片段)通过多平台交叉验证完善内容,确保每一份素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线上采集阶段,小分队以“精准关键词检索+多平台联动搜索”模式高效推进。在南阳汉文化素材收集中,成员通过“南阳汉画像石 民间故事”“光武传说 文字记载”等关键词,在南阳市文旅局官网、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数据库检索到30余张汉画像石高清纹样图片,同时从地方文化期刊电子版中整理出“光武传说”相关文字记载8篇,对不同版本的故事细节进行对比标注;针对湛江雷剧,团队在地方戏曲平台、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搜索雷剧排练及演出视频12段,重点截取“甩袖”“唱腔”等关键表演片段,结合戏曲评论类文章,梳理年轻演员与老艺人在技艺表现上的差异;潼南狮舞素材搜索中,成员通过非遗传承人认证账号、地方非遗专题报道,获取狮头制作工序相关视频6条、步骤解析图片24张,按“竹篾编织—骨架固定—糊纸—彩绘上色”流程分类整理,并补充文字说明形成可视化工艺手册;此外,南京金陵折扇的绘画技法图解、曲靖彝绣的传统纹样图案、青岛胶东大鼓的经典唱段音频,均通过多平台搜索、溯源核实后完成归集。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每日召开线上复盘会,参照立项申报书“整合非遗保护共性”的要求,通过腾讯文档共建《非遗关键词对照表》。例如,将线上搜索到的南阳“汉光武传说”与潼南“巴蔓子将军故事”归为“英雄叙事”类,将湛江雷剧唱段、青岛胶东大鼓唱词中的民俗描述归为“地域生活记录”类,深度挖掘不同地域非遗背后的共性文化内核,为后续跨区域非遗调研报告撰写奠定基础。
“通过线上搜索素材,我们不仅跨越了地域限制,更系统梳理了六地非遗的数字化资源现状。”团队成员姜和表示,此次实践严格遵循立项申报书规划,以线上素材搜索创新非遗保护路径,下一步,小分队将继续优化数字档案库,提炼“非遗三阶赋能模型”(素材采集→文创开发→文旅融合),探索将收集的非遗素材与乡村教育、文创开发结合,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贡献青年智慧。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