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部署,2025年7月14日至16日,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赴广西百色市靖西旧州古镇,以“解码民俗基因、赋能文旅共融”为目标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实践,现将实践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
一、实践核心内容 实践团围绕旧州古镇壮族民俗与文旅融合展开调研,分四大板块推进: 1. 非遗技艺挖掘:走进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绣球非遗传承人黄老师深入交流,系统记录浆布固形、手绘纹样、8种刺绣针法等绣球制作全流程,了解绣球从“壮族定情信物”到“文化使者”的变迁,观摩3件承载壮族先民生活图景的老绣球及壮锦、木偶戏道具,成员还亲身体验基础刺绣,感受非遗技艺温度。 2. 历史民俗溯源:探访清代古戏台,结合当地居民讲述,挖掘台侧“将士浮雕”背后的边疆守卫历史,发现浮雕铠甲纹样与绣球铜鼓纹、祥云纹的关联,提出在戏台周边设置“山歌故事牌”的建议,推动历史记忆与民俗文化联动传播。 3. 文旅民生调研:在绣球风情街走访72岁摊主韦奶奶,了解手工绣球销售情况,其中涵盖20元迷你挂饰至120元装饰绣球,乙游联名款最受青睐,日销量达二三十个;同步开展问卷调研,收集150余份有效反馈,发现80%游客购买绣球用于纪念或馈赠,多数游客期待增设“绣球制作体验课”。 4. 精神文化提炼:前往瓦氏点将台,学习明代瓦氏夫人率壮族“狼兵”抗倭的爱国历史,围绕“历史人物与民俗IP打造”讨论,提出将瓦氏夫人故事融入绣球文化讲解、山歌创作的思路,助力民俗体验与精神传承结合。
二、实践成果与价值1. 认知成果:团队系统梳理旧州绣球技艺、古戏台历史、瓦氏精神等民俗文旅资源,明确“民俗传承—文旅消费—精神赋能”的协同逻辑,深化对“两个文明相协调”的实践认知。 2. 落地建议:形成“绣球体验课程”“历史文化讲解牌”“山歌故事牌”等可落地的文旅优化建议,为旧州古镇文旅发展提供具体方向。 3. 实践赋能:成员在调研、访谈、创意讨论中提升沟通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更通过亲身参与,强化青年助力边疆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的责任意识。
三、未来计划 实践团将结合本次调研收集的问卷数据、访谈记录及创意建议,进一步完善“绣球体验课程”实施方案,推动“历史文化讲解牌”在古戏台、瓦氏点将台等点位落地,持续以青春力量助力旧州古镇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与“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双赢,为边疆“两个文明”共融发展贡献力量。

图1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