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寻大别山精神时代传承,书写老区振兴青春答卷:以红色动能驱动乡村振兴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韵大别实践团队
                   探寻大别山精神时代传承,书写老区振兴青春答卷:以红色动能驱动乡村振兴新实践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红韵大别”实践团深入湖北省红安、麻城革命老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开展实践调研,探寻大别山精神如何为老区全面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产业兴旺: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红色资源变发展资本
大别山精神中的“勇当前锋”正转化为产业创新的锐气。红薯科技小院通过组培育苗技术使红安苕产量翻番,瑞沣合作社创新开发红薯热干面等深加工产品,并借助电商直播销往全国,实现从“红军粮”到“致富果”的精彩蜕变。鸿宇农业革新油茶加工工艺,将茶果处理周期从45天缩短至7天,轩晟轩公司与高校合作选育高药用价值福白菊,成功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有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生动诠释“产业兴旺”的时代内涵。

二、生态宜居:文旅融合唤醒古村,红色底蕴绘就宜居画卷
大别山精神指引下的“胸怀全局”体现在发展与环境共赢的实践中。麻城东垸村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将百年古民居活化为特色民宿与研学实践基地,既保留“青砖黛瓦”的历史风貌,又赋予现代文旅功能。传统村落与现代业态和谐共生,走出一条生态宜居的振兴之路。

三、乡风文明:红色基因润化人心,非遗手艺焕发时代新风
“坚守信念”的大别山精神成为涵养乡风文明的活水源头。在红安大布传习所,省级传承人黄珍兰、陶文成母子坚守的不仅是“最后一尺布缝军装”的匠心技艺,更是支援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统。通过文创开发和体验教学,红安大布从历史中走来,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促进妇女就业的新载体。将军乡与将军县的红色遗址与将军故居持续发挥教化功能,为乡风文明注入深厚底蕴。

四、治理有效: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红色初心引领共建共享
“团结奋进”的大别山精神延伸为高效协同的治理新模式。政府精准施策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带来技术、市场和兜底回收机制,高校贡献科技与人才资源,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积极参与,形成“企业引领、农户参与、互利共赢”的创新机制。多元共治为乡村治理注入持续动能,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五、生活富裕:精神物质双丰收,红色热土奏响共富乐章
乡村振兴的成果最终体现在“生活富裕”上。油茶产业带动超60%农户增收,福白菊种植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红色旅游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致富,非遗传承使妇女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尊重,科技助农提升了农民的职业认同。革命老区群众正共享发展红利,迈向物质富足、精神充盈的美好生活。
 
大别山精神不仅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更是驱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它融入产业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基层治理中,助力老区谱写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无论是红安苕的科技赋能、红安大布的非遗重生,还是东垸村的文旅蝶变、福田河镇的产业兴农,都是大别山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写照。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红色遗址、非遗工坊与现代农业基地,沉浸式感知精神力量;所设计的红色文旅路线,将革命旧址、传统村落和科技小院串联成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课堂,在展现乡村振兴风貌的同时,弘扬了大别山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践总结推荐
  • 河南支队实践总结
  • 筑梦新野实践队河南支队于2025年7月踏上河南南阳镇平县,开启了为期5日的乡村振兴调研之旅。
  • 2025-08-28
  • 青春助力——匹克球赛事绽放活力
  • 2025年包头市老年人匹克球比赛在达茂旗举行,我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从筹备时检查场地、调试设施,到赛事中提供安全保障、便捷报
  • 2025-08-2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