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研究生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将家国情怀融入职业发展,2025年7月20日至26日,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赴四川青神实践支队深入四川省
青神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聚焦青神县生物医药产业、传统竹编工艺、粮油科技、农旅融合等特色产业及乡村治理、红色文化等领域,力求全方位、多维度
解码乡村振兴的“青神路径”,学习青神智慧。
青神县(四川省眉山市)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腹地,以“
半城山水半城竹”闻名:森林覆盖率48%,岷江贯境。作为蚕丛故里与苏轼求学地,拥有国家级非遗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及
“中国椪柑之乡”称号。依托竹产业、高端制造和农旅融合,获评
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岩寺、汉阳古镇等文旅地标彰显独特魅力。
一、探访生物医药与特色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支队将目光首先投向青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特色增长极。
7月23日下午,支队成员们走进了规划宏大的
彩虹健康产业园--全国最大的藿香正气水和小儿青翘颗粒生产基地。队员们深入园区,聆听讲解。彩虹健康产业园占地300亩,总投资超10亿元、2025年三期建设启动,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税收8000万,
带动就业千人以上。彩虹制药有限公司出种子、出技术在瑞峰镇天池村建
千亩药材种植基地,推广
“企业+基地”模式,农户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
支队同步调研了青神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在
斑布健康竹产业园,见证了竹子如何通过
生物质精炼技术“点竹成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环保产品,
“以竹代塑”的绿色理念与全产业链模式有效带动了竹农增收。在
粮油科技转化中心与
“稻香里”农旅融合试验区,队员们感受到农业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中的核心作用,以及
农旅深度融合如何激活乡村资源,将高产农田变为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诗意田园,使之成为
富民增收的新途径。
德鑫航空、德恩精工、西南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则展现了青神坚实的工业基础与绿色循环理念,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治理固本:小村庄里的大智慧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队深入田间地头,聚焦青神县新光村“稻香里”农旅融合试验区这一鲜活样本,并广泛调研全县治理经验,探寻青神基层善治的密码。
诸葛村直面留守老人困境,打造“
公益+市场”的长者食堂:60岁以上老人享6元平价餐,日均接待老人100余人次,累计服务老人5万余人次;食堂更通过承接宴席实现年盈利20万元,反哺公益可持续。
百家池村则借力
“邻里百家”议事平台,破解“地谁来种”、收益如何分的难题: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在议事厅民主商定分配方案,带动人均年收入从7400元跃升至3万元。一餐一饭、一分一厘间,尽显治理为民的温度与效能,村集体获评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赓续红色血脉与非遗文化薪火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青神大地,赴青支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与文化熏陶。
支队成员参观了
青神竹博馆,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竹子的起源、种类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还见识了竹编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竹纤维纺织品、竹炭产品等体现了
“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
亲手体验了竹编技艺,从剖篾到编织,深刻体会到“指尖艺术”的精妙与不易。通过此次参观与实践,队员们真切感受到青神竹编在创新设计、产业培育、研学体验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如何
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地文化富民的重要载体。
7月25日上午,支队成员来到
青神县红色西山研学基地,深入学习
1934年“西山红军武装起义”的革命历史以及青神早期党组织发展、农民运动兴起及武装起义的艰难历程。队员们在215级石阶的攀登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在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
为28位烈士默哀、敬献鲜花,并在临时党支部书记李雪婷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铭记先烈精神,立志将其传承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四、实践凝思支队成员感悟 七天的深入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也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与升华。队员们感触良多:
胡振宇:青神县深厚的东坡文化底蕴与蓬勃的现代产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观摩竹博馆的非遗技艺还是聆听现代农业园的柑橘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的生命力。这片土地教会我: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更是文化的根脉延续。
陈懋:“产、治、文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密钥。” 青神实践清晰地展现:产业是根基,治理是保障,文化是灵魂。三者相互促进,方能行稳致远。这为我们思考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计伟:在诸葛村党群服务中心,马书记那句“老人吃好一顿饭,子女少操一份心”让我心头一颤。长者食堂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村级集体经济分红、志愿者轮值、健康管理的系统协作。听基层干部讲述治理“小事”的艰难和汗水时,我才真切体会到“民生无小事”的分量。
傅明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宏伟蓝图、斑布竹产业的绿色转型、稻香里的治理创新、红色西山的信仰力量,都让书本上的理论变得鲜活立体。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真正理解国家发展的脉动。
七天青神路,藏着产业的韧劲、治理的温情,也浸着文化的厚重。那些竹篾间的匠心、食堂里的暖意、石阶上的信仰,早已成了支队成员心中的力量。往后,我们定会带着这份触动,把青春的答卷,写在祖国需要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