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风向”实践调研团踏上前往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的调研之路。炎炎夏日,稻穗正黄,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蜿蜒的乡间小道通向村口的“战旗红”雕塑。队员们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浓厚兴趣和问题清单,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特色产业园区,近距离感受战旗村融合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我们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队长叶祺同学在出发前对队员们说。实践队此行的重点,是在实地走访中探寻战旗村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通过与当地村民、干部、游客的交流,捕捉乡村振兴的生动细节。
红色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织
在战旗村党群服务中心,鲜红的党旗映衬着整齐排列的荣誉奖牌。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战旗村发展历程”展板,从上世纪的贫困小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战旗村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战旗村的今天。”村支书在交流中感慨道。他介绍,村里依托党建引领,建立“村党委+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农户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产业合力。
走出展厅,队员们来到红色讲堂,正赶上一场以“学习强国”为主题的互动活动。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党建知识问答题,村民们积极抢答,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实践队员也加入其中,与村民并肩而坐参与互动,深切感受到了基层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凝聚力的强大。

(图为团队“学习强国”互动环节现场肖云摄)
产业融合描绘致富新画卷
沿着乡村道路,队员们走进战旗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片的蔬果大棚、智能化灌溉系统、冷链物流设施一应俱全。园区负责人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化种植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作物生长情况。
“我们现在的农业,不仅靠勤劳的双手,还要靠数据和科技。”负责人说,“比如草莓种植,通过精确控制温湿度,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升,还能全年供应市场。”
不少村民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来自园区的张大爷笑着说:“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技术员指导,我们收入比过去翻了几倍。”这种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
乡村旅游带动文旅共兴
战旗村不仅有现代农业,还有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布满花草的庭院、改造后的民宿,让游客流连忘返。队员们走访了一家民宿经营者,他介绍说:“周末房间基本订满,游客喜欢这里的慢生活,也会参与采摘、制茶、体验农活。”
村里还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组织川剧变脸、农耕体验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名片。队员李欣蔓同学在体验手工织布时感叹:“这种文化在城市很难见到,旅游不仅带来收入,也让传统得以传承。”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战旗村历史龙瑶摄)
群众参与夯实治理根基
调研中,队员们还关注到战旗村基层治理的有效机制。在村民议事厅里,几位村民正在讨论公共空间改造方案。村干部介绍说:“我们坚持‘大事一起议,小事不出村’,这样既能提高办事效率,也能让群众真正参与决策。”
村里还建立了志愿服务队,负责环境整治、治安巡逻、文化活动组织等工作。“大家对村子的归属感很强,遇到事都愿意出力。”一位志愿者说。
实践感悟与未来展望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夕阳洒在金色的稻田上,队员们在村口合影留念。大家一致认为,战旗村的发展,是党建引领、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基层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的见闻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队员龙瑶同学说,“战旗村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振兴,更在精神文明上实现了跃升,这种融合发展模式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实践队表示,将把此次调研成果整理成详细报告,通过数据分析、案例剖析等方式,总结战旗村的经验,并在返校后开展分享会,让更多同学了解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与活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战旗村的故事仍在继续。从昔日的贫困村到今天的幸福村,战旗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中国答卷,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生动样本。
(通讯员靳露瑶李欣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