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从爷叔据点到共栖天地的茶馆现代化叙事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杨秭莹
茶馆方寸间:从“爷叔据点”到“共栖天地”的现代化叙事
  
  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院“檐下闻众声,盏中映世情”实践服务团师生穿行于杭州、嘉兴的街巷烟火,将目光聚焦于一方茶桌,试图在氤氲茶香中,捕捉一个深刻的社会脉动:承载千年文化的茶馆,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悄然完成使用者结构的蜕变——从昔日鲜明的“爷叔据点”,演变为容纳多元群体的“共栖天地”?马鸣老街坚守的老茶馆、吴山脚下喧闹的大碗茶铺,与TeaStone的静谧光影、东门茶寮的包容氛围、俞则如茶馆的松弛空间,共同构成了一幅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变与不变”的鲜活画卷。
  
  “据点”的坚守:岁月凝固的男性图谱

  踏入马鸣老街那家点灯于凌晨的老茶馆,时光仿佛倒流。粗瓷茶碗、缭绕的烟味、响亮的洗牌声,勾勒出一个几乎专属的图景:围坐桌前的,清一色是白发苍苍的男性长者。他们风雨无阻,用一碗几十年不涨价的粗茶,换取半日喧嚣。“这里比家热闹”,一句朴素的感叹,道出了茶馆作为他们精神据点的无可替代。在兴乐茶馆、吴山大碗茶铺,相似的场景重复上演——退休的爷爷们是绝对的主角,新闻播报与家长里短交织,维系着数十年沉淀的社交圈层与生活秩序。这些空间,曾是特定时代男性劳动者卸下疲惫、寻求归属的港湾,其使用者结构,如同刻录社会性别分工的历史胶片,凝固着过往的印记。老板娘坚守微利不涨价,“怕他们没地方去”,这份朴素的关怀,是“据点”得以存续的温情根脉,却也映射出其服务群体的单一性。

  
  
      “天地”的生成:流动时代的包容重构
  与老茶馆的“凝固”形成奇妙共振的,是新式茶馆的“流动”与“生成”。在TeaStone,柔光流转,空间疏朗。我们所见,不再仅是固定的熟客圈,年轻女性安静阅读、轻声交谈的身影,自然地融入这片“随时停泊的岛屿”。东门茶寮的老板娘描绘了一幅更富张力的图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茶客在此和谐共处,或独坐沉思,或三两低语,共享一室清茶时光,互不侵扰。俞则如的茶馆,则摒弃浮华,以“家的松弛感”为核,原木暖光营造的空间,无声地消解着传统茶馆的性别标签,向所有寻求片刻安宁的灵魂敞开怀抱。

  这些空间,不再执着于维系单一群体的“据点”功能,其设计理念、经营策略、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在主动或自然地重构——它们正演变为承载更广泛社会联结的“共栖天地”。一位在TeaStone歇脚的95后坦言:“这里让人愿意待着。”这份“愿意”,正是新空间生命力的核心密码。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容器永恒,活水常新
  茶馆的变迁,远非客群的简单更迭。它是一场深刻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实践。
  变者何?是从牌桌喧嚷到静思角落的空间形态,是从纯社交据点到兼容休憩、独处、小聚的功能定位,更是使用者结构的悄然革命——从老年男性的单一图谱,到容纳女性身影、年轻面孔的多元拼图。这背后,是社会结构深水区的涌动:女性更广泛地步入公共领域,个体化需求蓬勃生长,社会对空间包容性的要求日益提升。经营者如俞则如拒绝网红化、拥抱电商的尝试,东门茶寮对多元客流的自然接纳,皆是空间为回应时代“活水”而进行的主动调适,是“变”的韧性。



  不变者何?是茶馆作为“民生容器”的永恒内核——那份承载“相聚”渴望、提供精神归属的原始冲动。马鸣老街老板娘“怕他们没地方去”的坚守,与TeaStone年轻女士“想找个能歇脚的地方”的需求,跨越代际,殊途同归。无论空间如何演变,茶馆始终是盛放人间烟火、连接个体孤独的容器。这份对“相聚”与“归属”的永恒需求,是茶馆穿越时代风雨的不变基石。


  
  微观坐标里的现代化启示
  从马鸣老街粗瓷碗里升腾的旧日烟火,到TeaStone琉璃盏中映照的年轻侧影,茶馆的方寸之地,以其使用者结构的嬗变,为我们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精妙坐标。它生动诠释着“变”的必然——顺应社会结构多元化洪流,在空间形态与功能上勇于创新,拥抱更广泛的“人”;它更深刻印证着“不变”的珍贵——无论时代浪潮如何翻涌,对“人”的关怀、对“相聚”这一根本需求的满足,始终是公共文化空间安身立命的灵魂。这种“守正创新”的平衡之道,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微观场域的绝佳演绎。
  茶馆的转型昭示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空间,唯有深深锚定“人的全面发展”,在守护温情内核的同时,勇于拥抱时代变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态博物馆”——既传承文化基因的根脉,又作为促进社会融合的“粘合剂”,持续为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注入温暖而坚韧的民生活力。街巷间的这杯茶,映照的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姿态。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