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天眼铸魂・遵芯向黔”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贵州遵义市及黔南州,以“红色精神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探访遵义会议会址、FAST“中国天眼”、比亚迪贵阳基地、航天科工十院等标志性地点。七天行程中,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见证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红色基因如何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新生。
一、遵义会议:历史转折中的精神觉醒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泛黄的《总结决议》手稿上二十余处修改痕迹震撼人心。这份由张闻天起草、毛泽东等反复推敲的文件,用最朴素的文字诠释了“实事求是”的精髓——正如纪念馆讲解员所言:“每一处涂改都是对教条主义的否定,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革命问题的起点。”展柜中补丁摞补丁的军装、群众赠送的红薯筐,无声诉说着“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初心。
【图1:遵义会议纪念馆展品《总结决议》手稿】
二、科技攻坚:深山与云端的创新突围
平塘县的FAST天眼基地,队员们被喀斯特洼地中“银色巨碗”的磅礴气势所震撼。选址12年、建设22年的历程,见证了科研团队用钢索替代传统结构、攻克索疲劳难题的勇气。当得知团队为突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500米口径主动反射面时,队员们感叹:“这不正是‘不盲从教条、敢闯新路’的当代写照吗?”
【图2:在FAST天眼观景台所拍天眼全景图】
在贵阳比亚迪基地,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和CTB一体化车身技术引发热议。企业在疫情期间三天研发口罩机、七天实现量产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技术人员展示的刀片电池Z型折叠堆叠结构和双面绝缘铝壳设计,更以数据印证了科技创新的“贵州速度”——体积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34%。
三、航天精神:毫米级精度中的强国信念
在贵阳,实践队深入走访航天科工十院及下属企业。在航天科工十院,0.005毫米的装配精度、千分之一度的导航突破、毫米级的测控精度,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具象化。300余次工艺改进、徒手装配微型电机的匠心,以及打破国外垄断的自主创新,都在诉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图3:贵州航天电器廖总师为学生解答疑惑】
四、精神传承:从历史到未来的同频共振
七天行程中,从遵义会议的“实事求是”到天眼团队的“啃硬骨头”,实践队在不同场景中捕捉到精神传承的脉络。“红色精神是根,科技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实践队队长在总结时表示,“从纪念馆的老照片到云端的天眼,再到车间的机器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行走,更是一场精神的长征。队员们带着对“红色+科技”融合发展的深刻理解,将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继续书写属于哈工大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