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实践心得:文物与楼阁,照见传承的光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星火湘传”实践团
马王堆:触摸历史的温度
踏入湖南博物院马王堆展厅,像是闯进了西汉的月光。素纱襌衣悬在展柜里,薄得能把时光戳出洞来——2000多年前的织女,得有多精巧的手,才能把蚕丝捻成这样的梦?T形帛画往上看是天界,往下是地府,中间挤着人间,古人把对生死的困惑、对天地的猜想,全泼墨在这幅画上,颜料都干了,故事还鲜活。
漆器上的云纹转着圈儿,转进西汉贵族的宴席;简牍上的文字皱巴巴的,却把“养生”“治家”的智慧传了两千年。我们拍素纱襌衣的纹路,画帛画的构图,想把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西汉。原来历史不是课本里的铅字,是素纱擦过皮肤的轻痒,是帛画色彩烙在视网膜的滚烫。
黄鹤楼:接住诗词的重量
黄鹤楼的风,带着李白的酒气、崔颢的叹息。踩上木质楼梯,每一步都在和古人“共振”——他们也是这样登楼,看长江水卷着落日,把乡愁和别绪泼在诗里。站在顶层望出去,对岸的楼群和千年前的帆影重叠,突然懂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空茫,原来楼阁是个筐,装着文人的情、凡人的梦,装着朝代更迭里没被吹散的气。
看不同朝代的黄鹤楼模型,烧了建、建了烧,像个打不倒的文化符号。我们读诗、查资料,把诗句和楼阁的骨血对上号,发现黄鹤楼早不是一座楼,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承瘾”——不管遭多少难,总有人要把文化的火种续上,让后来人能在诗里找着回家的路。
传承:当青年撞见古老
从马王堆的棺木到黄鹤楼的飞檐,一路走下来,像是被历史喂了颗糖,甜里带着沉甸甸的责任。那些文物、那些诗句,不是摆在玻璃罩里的死物,是活的——活在素纱襌衣教我们的“精益求精”里,活在黄鹤楼屡毁屡建的“韧性”里。
我们拍照片、做档案、读诗词,想把这些活的东西传给更多人。原来传承不是复古,是和古人握个手,接着他们的劲儿,用我们的方式讲新的故事。马王堆的漆盘该映着现代人的目光,黄鹤楼的诗该落进年轻人的耳机,让历史的光,照亮我们往前走的路。这一趟,不是我们“传承”了文化,是文化接住了我们,教我们怎么带着根往前走。
编辑:陈静 杨绣君 杨露 杨子琪
  
 
实践总结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